回望历史,文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国家的兴衰决定了文学的兴衰,时代的发展催生出名震中外、流名千载的文学大家。文学甚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影响一个人的成长。那些经典名作,被人们奉若至宝,穿越历史的时空代代流传。
综观中国的文坛,有许许多多风格各异、文采斐然的代表人物,如“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浪漫主义诗人诗仙李白、反映社会盛衰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杜甫、一生勤于写作、存诗为唐代诗人第一的诗魔白居易、兼具诗词散文书画全才的诗神苏轼、旷达豪放的诗狂贺知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佛王维、托道教神仙鬼魅寓世的诗鬼李贺及创作四大名著的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等等。他们留下了或婉约、或豪放,或引人沉思、或令人惊叹的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小说等作品,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一代有一代的文章”,其中,诗词之作数量尤甚。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学突出的特点就是追求含蓄美,要联系当时的背景才可以正确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然而,不管是壮美与优美、现实与浪漫,我认为写作都不是必须装在一个套子里、必须按照某种模式、必须拘泥于一种定势,而是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根据创作的目的、所要表达的情绪、作品的社会意义、人生价值,警世醒人、愉悦身心。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被认为“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此后的纪传体史书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那个时代没有电子化设备,都是手写,洋洋洒洒的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如果不是精推细敲,提前打好腹稿再书写,司马迁很难完成这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巨著。
身处新时代,作为文学爱好者、文学工作者应当牢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使命感,坚持“两为”方向,不断提升写作水平,以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对“绿”字、贾岛“僧敲月下门”对“敲”字的反复推敲精神自勉自励,冲破文学写作的惯性思维束缚,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树立“文无定势贵在妙”的理念,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创作文艺精品,守正创新,以文铸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讴歌新时代,在文学战线上自觉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建设现代化强国、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踔厉奋发,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