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最忆宁陕“一支笔” ――阮杰印象记(王庭亮)

作者:(西安)王庭亮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03 08:13 【打印本页】

在宁陕当人们提起笔杆子,许多中老人都会想到阮杰,他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一支笔”。

我与阮杰相识,是30多年前的事了。1990年3月,春暖花开,百鸟啁啾,我被省委组织部选派到宁陕代职锻炼。初到县上,人生地不熟,最先相识的便是政府办的同志,其中阮杰和胡家荣两个秘书是重要的角色。

当时,县政府六、七位领导,没有专职秘书,阮杰和家荣是“公共秘书”,由政府办主任根据工作需要临时调配。说老实话,政府办节奏之快、任务之重,可是苦了阮杰和家荣。县长主持的常务会议,除了会议记录外,会后还要整理常务会议纪要。副县长主持的专题会议,同样要做会议记录并于会后整理会议纪要。阮杰和家荣不到三十岁,朝气蓬勃,吃得下苦,白天忙晚上忙,上班时忙,节假日照样忙,一心扑在工作上,一年到头没个轻松的时候。阮杰和家荣同坐一个办公室,又是师专同班同学,两人性格也儒雅温和,不急不躁,所以再多的事儿到了他们那儿都不显山不露水地接收了完成了。

文化教育是我当时分管工作中的一项。县上办了个小报《五味果》,由于条件所限,不定期出刊,小报是刻蜡板油印的,而刻蜡板和推油辊子印刷的正是阮杰。这是他在政府办忙完“主业”兼职做的“副业,”没有任何报酬,但他干的心甘情愿,乐在其中。每当一期新刊印出,张贴于县文化馆门前的专栏上或呈送给有关方面时,忙碌而辛苦的阮杰总有一种慰藉和惬意。记得阮杰和宝林约稿,我还写过小诗《长安河的诉说》,被他们刋登在《五味果》上。

三年的代职锻炼结束,我1993年2月离开宁陕,距今已经32年。这30多年间,阮杰还到工作的省国资委看望过我一次,虽然见面很少,但他的工作和写作情况,我还是不由自主地关注着,并从别的渠道了解着、知晓着,当然也兴奋着、愉悦着。

阮杰的恪尽职守、踏实肯干赢得领导和同志们的公认,他做了政府办副主任,分管政务工作。六年之后,身心俱疲的他离开头绪纷杂的政府办,到县委宣传部任副部长兼通讯组长,工作的特点偏重了新闻宣传,但大量的内容仍是与文字打交道,其中的艰辛一般人很难体味与理解。在县委宣传部一干又是六年,他又相继到县科技局作局长、县农工部作部长、县文联和县作协作主席,这几个单位“一把手”的担子把他压的实实的。他是个不会偷懒的人,无论工作基础多差、干部作风建设和单位发展任务多重,他都以积极的姿态沉着应对,开拓进取,不怕苦不叫累,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项又一项成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阮杰的作为,大家看到眼里,记到心里,也美谈在嘴里。2002年,他任县科技局长后,跑项目争取资金,抓点示范,忙得不亦乐乎,还要招商引资。他和同志们数顾茅庐、苦口婆心的诚意,终于感动北医大安康制药的老板决定在宁陕建起千亩胶股蓝基地,并由省科技厅验收授牌,这是宁陕历史上第一家真正的农业招商企业。他还结合当地实际,抓好药材产业,在旬阳坝、江口冷水沟、新场等地建起万亩猪苓示范基地,至今成为农民稳收的“当家”项目。在县委农工部期间,他积极争取县上配齐领导班子,增加干事人员,工作很快步入正轨。他深入调查研究,为领导科学决策当好参谋和助手,使农工部成为农口真正意义上的牵头部门,部署工作、检查考核成为常态。他还主持完成了农民增收产业规划编制,“特产办”也收编到农工部,农工部的职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连续五年在省市县综合考核中斩获一等奖。

省政协《各界导报》在《坚守委员职责,执着文化追求》中这样介绍阮杰:“他不仅拥有兢兢业业的优秀品质,更拥有曼妙文笔的才气。他不仅在本职岗位上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更在委员的岗位上为宁陕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的确,阮杰名不虚传,他是全县担任时间最长的政协委员(连任六届,其中三届常委),他具有极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围绕新农村建设、生态旅游开发、教育强县、连心工程等专题调研,他发表了《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与建议》《宁陕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战略构想》《宁陕县农民持续增收的路径》等多篇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政协全会期间,他的《注重宁陕生态资源的保护》《建立宁陕文化发展扶持奖励基金》等多件提案被政府重视并及时落实,他连续三年被县政协评为提案先进个人和优秀政协委员。

阮杰是土生土长的宁陕人,从小沐浴着宁陕的清风、吮吸着宁陕的溪流、感受着宁陕父老乡亲的情怀,一天天长大成才,一年年耕作不息。他热爱生他养他的故土,他用心用情讴歌故土的山川和人文。他纷至沓来的新闻稿件、报告文学、诗歌和散文发表在《人民日报》《陕西日报》《西北信息报》《安康日报》和《延河》《当代陕西》《陕西作家》《散文视野》《安康文学》《汉江文艺》等报刋杂志,林林总总200余万字。

尤其可喜的是,他呕心沥血之作散文集问世,著名作家贾平凹欣然题写书名《秦岭是座父亲山》。陈长吟评价这本书是,“一支朴素的笔,描写着色彩丰富的世界。在这本书里,他唱出《山有魂》《水有根》《人有情》,他带我们游览《金鸭浮舟——城隍庙》《蓬莱仙境——石佛台》《宁陕花屋》,这《南山村》《盐店古街》都是《情感家园》,那《山乡鸟语》《五郎关记忆》均为《美丽乡愁》。”陈长吟还称这本书中的《山居是福》最令他羡慕,他这样引用阮杰的描述:“坐在窗前,花草的清香不时在我身边飘过,蓝天映照微绿的河水。望着对面葱郁静美的山峦,沉浸在山的静美情趣之中。”“山是云的眷恋,云是山的衷情,而雾是云的精灵,云雾迷蒙,山色奇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佳境,如一首深知禅理,融画意、诗意、禅意于一体的山水诗。”他格外赞赏阮杰以主人公的态度吟咏“家乡特有的山水风光,孕育了一方人对生活的真情感悟,陶冶了山民纯净的心灵。面对青山绿水,人们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自然之美缘于上帝的恩赐,生活之美缘于社会的进步,身居山中要知福,珍爱自然,开发自然,感受自然,这便是最大的福了。”

年龄到站,阮杰按规矩退居“二线”,但组织和领导信任他,让他担任首届县文联主席兼作协主席,这对阮杰而言,当然是正中下怀,喜不自禁。他决心发挥专长,不辜负组织的重托和期望。他和“一班人”精心策划、严密织织、成功举办了“诗意宁陕.秦岭笔会”大型文学创作采风交流活动,省作协、安康市委市政府、宁陕县四大班子领导出席,省内外著名作家、诗人及文化学者近百人齐聚宁陕,交流创作经验,共话宁陕发展。县级的一场文化活动,规格之高,气氛之隆,在陕南乃至全省尚属首次。这次活动,为宁陕颁发了“陕西省文学创作基地、”“陕西省散文创作基地、”“汉江诗歌创作基地”三块熠熠生辉的牌子,有力地提升和扩展了宁陕的知名度。

阮杰不断地在创作,同时也不断地在学习充电,接受新知识,开阔新视野。省文联和省市作协每年多种形式的培训班,他都踊跃参加,听取肖云儒、贾平凹、朱鸿、阎安等名家授课,系统掌握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与技能,对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有着直接的作用和意义。

阮杰不仅注重自己的学习和提高,而且重视宁陕文学创作团队水平的增强和提升。他多次邀请著名作家、诗人、摄影家、书画家到宁陕,写宁陕,拍宁陕,画宁陕,辅导和培训人才,强化文学队伍的壮大。他们举办的“秦岭之心.绿都宁陕”书画摄影优秀作品展以及有奖征文,效果良好,反响强烈。这些活动之后,与会专家学者有份量的作品会在省市以上报刋发表或者编辑成书,对扩展宁陕的魅力和影响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另外,他们还经常组织文化“走基层、进社区”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老百姓的文化品味与欣赏水准。

时钟转到2024年,一向虚怀若谷、默不作声的阮杰蓦然“冒泡”,称他这一年是丰收之年:荣获全国生态文学征文一等奖,作品收入《全国生态文学优秀作品集》和《陕西散文年选》,本人被吸纳为全国散文学会会员;书法作品参加西安市政协和安康市政协“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书法作品展”并收入作品集;本人还被收入《新中国75周年文艺名家大辞典》。他欣喜之际又自嘲地说,真有点无功收“录”的感觉。其实,这让人艳羡的业绩,哪一项不是辛勤的付出和汗水的凝结?“不问收获,只管耕耘”,换来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鲜花绽放,硕果盈枝。我景仰他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2025年3月,是我到宁陕代职锻炼3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节,我忘不了朝夕相处的领导和同志们,忘不了足迹踏遍的大山小川,同时也更加怀念故去的家荣、宝林和铭轩三位才子。我动情地写下《难以忘却的纪念》发给阮杰,他略作修改,以《在过去的日子里》为题发在《五味果文苑》公众号。今年,梅子镇的梅花馨香四溢,闻名遐迩,游客从四面八方蜂涌而至,盛况空前。我联想起几十年前工作调研时梅子乡穷贫落后的样貌,心潮起伏,感慨万端,写下《子午梅苑春意浓》,又被阮杰抬举发在《五味果文苑》公众号。这时,我才“惊愕”地注意到,今年已经66周岁的阮杰仍兼着《五味果文苑》的编审,继续在为宁陕的文化事业添砖加瓦,奉献余热。不是吗,正当子午梅苑花香扑面的时候,阮杰忙碌的身影穿梭在花树丛中,他在接待凤翔县、镇坪县文联的艺术家,他在与省美协的“艺术大家走宁陕,一起笔会开开眼。”他滿腔热忱地推介子午梅苑,兴致盎然地盛赞宁陕风光,充满期冀地憧憬着故土美好的未来。

“说曹操,曹操到”。几天前,阮杰到西安参加省政协各界书画院书画家代表大会,我有幸同他分别32年后见到第一面。故友重逢,分外亲切,我俩相互端详着,忘情地闲聊着。他给我带了两幅书法作品,还特意赠送了散文集《秦岭是座父亲山》。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40余篇精品,洋洋15万字,三天之内一气读完,让自己的精神和心灵得到一次珍贵的馈赠和洗礼。

大诗人艾青有诗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教育家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宁陕,这块3678平方公里的面积、森林覆盖率90%以上、秦岭深处地地道道的绿色明珠,给了阮杰丰盈而厚实的滋养,阮杰也“常含泪水”,捧着赤子之心,用勤奋的笔触与深沉的情愫回馈这片沃土以动人的礼赞与挚爱。我们由衷地叩谢这片沃土,深情地敬佩阮杰不懈的追求和丰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