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要闻

宁陕县抓产业促农民增收纪实

作者:刘云  王永锋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04-10-18 00:00 【打印本页】

  从辉煌一时的“木头经济”到天然林禁伐后的“阵痛”,从农民人均收入锐减50%以上,到连续三年保持增速10%以上,从毁灭性灾害到废墟上顽强崛起,宁陕农民见证了各级党政组织抓大事办实事振兴农村经济的艰苦历程。

从“石沟模式”到“林下经济”

    宁陕森林资源丰富,食用菌是其传统优势产业,八九十年代曾大规模发展,一度号称“西部地区食用菌集散基地”。国家实施天然林禁伐后,宁陕单一的“木头经济”出现全面危机,食用菌产业也急剧萎缩。面对严重的产业萎缩,县委、县政府客观把握,认为食用菌市场需求依然很大,是适合现代食品结构的“朝阳产业”,于是他们便组织有关部门出去考察,引进新的生产工艺和新优品种,在城关镇石沟村进行“地栽香菇”实验,创出亩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的食用菌生产的“石沟模式”,有效地解决了食用菌生产与禁伐的矛盾,且产品优质高效,销售市场一直旺销。这一新的模式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现在,已从最初的一个村不足10户,发展到了周边的4个村,年生产200万袋,户人均收入过5000元。

  “石沟模式”开启了宁陕人科学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新思路。2002年以来,宁陕形成了“立足双赢发展林下经济、打绿色牌壮大特色产品、形成生态与经济良性发展格局”的“林下经济”发展思路,确定了以林下种植为主兼顾林下特种植养殖的发展重点,选定猪苓、天麻、秦党三个优质品种,在14个乡镇的适宜村组全面布局。走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矛盾怪圈的宁陕6万多农民,如今家家都有绿色种养项目,来自非粮产业收入占到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

从“高山优势”到“市场优势”

  宁陕农村三分之二为高山村组,在这些地方,山高水冷,与山下季节错位一个多月。农民一年忙上三个月只种一料粮食,收入主要靠砍树。天然林禁伐前,旬阳坝镇每年从伐木得来的农林特产税就超过70万元,是全县牛气哄哄的财政上交镇。而天然林禁伐后,镇上财政收入跌到不足3万元。严峻的现实逼使宁陕县的各级领导重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县委、县政府在考察了西安市场后,把发展高山无公害蔬菜作为全县中高山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长的首选项目。2001年县上筹集生产补助资金在旬阳坝镇的两个村种植高山蔬菜100余亩,生产的架豆王、春白玉萝卜、紫甘蓝等品种获得丰收,投放到市场大受欢迎。

  宁陕抓住自己的这一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天然优势,大做高山蔬菜文章,以旬阳坝镇为龙头,向周边乡镇辐射。去年全县蔬菜发展到1.5万多亩,其中高山无公害蔬菜3000亩,旬阳坝镇达到1000亩,接近人均1亩,人均种菜收入就超过千元。旬阳坝镇的高山反季节水果、林下种植的中药材也迅速发展起来,去年镇财政收入半年完成了全年任务,从前年的3万元增长到去年的10万元。

从“政府包办”到“农民自主”

    如何让农民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效推进的关键。近年来,宁陕县各级党政组织不断转变工作职能,从一手包办到扶农民上马,从单纯动员农民抓生产到及时有效的市场引导,帮助农民适应市场。县上领导亲自带着乡村两级干部到太白县高山蔬菜基地考察学习,到西安跑市场销售,与西安高校后勤集团、胡家庙蔬菜批发市场建立了长期供销关系,同时取得了国家级高山蔬菜的绿色认证,农民只需按市场订单搞好标准化生产,收购季节在田间地头就完成了出售。去年,县上针对农民自身素质不适应更好地闯市场的实际,多方争取经费20多万元,制定了农民培训的三年实施计划,开办了县劳务市场,“8.29”灾后,就新增劳务输出人员1000余人。农村经济的搞活,促进了全县整体经济的发展,虽受两年重大自然灾害,但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150元,超过去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