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菌成金。八朵白灵菇在广州售价一千元,数着一沓沓到手的钞票,秦岭南麓宁陕县广货街农民张富东难以掩饰丰收的喜悦。
小小“菌种”点化出宁陕食用菌强势产业,如今全县袋料食用菌发展到300多万袋,仅此一项当地农民年收入600万元以上,名副其实地享誉陕西食用菌基地大县称号。宁陕县也由此昂首阔步走出了“木头经济”的阴霾。
曾经一度以“木头经济”为荣的宁陕县,在国家退耕还林宏观政策出台后,舍己利顾全局不失时机迅速调整产业结构,为此宁陕每年减少近2000万元的财政收入。而鼓励发展食用菌产业,一举了却压抑在百姓心头的沉重负担。
广货街农民张富东就是一个领军人物。率先从关中购进棉籽壳做袋料,发展高山反季节百灵菇生产,年发展30万袋,收入过百万元。他的百灵菇空运广州,在饭店餐桌上每盘八朵竟然买到1000多元,且供不应求。
石沟村文玉海一家四口,发展地栽香菇两亩,亩均收入高达1.5万元。三年务菇,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全家从半山腰迁移到了川坝,盖起了三层小楼房,妻子办起了日用品和山货收购店,家里购置了34寸的大彩电,装上了程控电话,他腰间别上了手机,实现了远程销售。
像张富东、文玉海这样的大户、能人在宁陕着实有不少。尤其是“石沟模式”更是把宁陕食用菌发展导入良性发展轨道。在石沟村,由当地农民营销大户自发联合组成的香菇经纪人组织,每天下午从农户收回鲜菇,连夜整装发运西安,次日上午西安市场大小宾馆饭店的餐桌便可见到宁陕香菇;宁陕每年上千吨食用菌,95%外销到西安等周边市场。
令人欣慰的是,宁陕袋料食用菌发展数百万袋,没有发生一起因食用菌生产砍伐林木案件。科学利用树林管护剔出的林木枝条和农作物秸秆,避免了对林木资源的再次破坏。而今宁陕山清水秀,林木葱郁,农民安泰,实现了富县裕民双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