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县城关镇长期居住在深山野坳里的50户221名农民,在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扶助下,告别昔日大山的闭塞,下到平川建起了新房,借助交通便利、信息畅通优势发家致富,日子越过越红火。
“出门就爬坡,晚上打黑摸”是原分散居住在渔洞河上游几条深山沟50户221名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艰苦的生活环境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省计委于去年下半年将该地村民的扶贫搬迁工作列为以工代赈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项目组织实施。城关镇党委、政府坚持“政府引导,政策协调,群众自愿,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综合配套,统筹安排,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协调资金和土地,按照“三避一高”的建房要求,在离县城较近的地方为50户221名贫困农民建起了新房,因宁陕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区,大多数农民在建房时从安全和长远考虑,采取三个“一点”(国家补助一点、自己贷一点、亲朋好友借一点)的办法,新建起了砖混结构的楼房或平房。这些贫困农民从土地瘠薄的山上搬到交通便利的平川,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致富的门道也宽了,发展经济的劲头更足了。原居住在渔洞河上游县城水源涵养区内一山沟里的农民胡定友,3间土墙房、1亩水田维系着一家3人的简朴生活,一条与外界相通的崎岖山路也被“8.29” 洪灾冲毁成乱石峭壁,三通(通路、通水、通电)在这成了一通都不通。他在享受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每人2500元的建房补助政策下,自筹一部分资金,在离县城仅1公里的关二村三组修建起了3间90余平方米的砖混平房,老屋场的8亩坡地全部按要求实施了退耕还林,享受国家钱粮补助。现在,他凭借交通便利、信息灵通的优势,打工赚钱,闲时也做些小生意,前些日子在县城防洪河堤建设工地打工,每天有30元的收入。25岁尚未娶妻的胡定友腼腆的笑着对笔者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媳妇也比过去好找多了!”。原渔洞河六组的村民吕学良,原居住在渔洞河上游的林庆山,住着3间土房、种着7亩薄田,走20里的山路下到公路再坐车走30余里到县城买回生活必用品。一家6人过着清平单调的生活。自从实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后,在离县城仅500米距离的渔洞河口新建起了2层150余平方米的楼房,原居住地9亩坡地全部退耕还林,种上了板栗、枣皮、杜仲等经济林木。灵通的信息为他打工赚钱创造了便利条件,他在了解到西汉高速路建设皇冠镇部分拆迁户需修建房屋的信息后,立即前往皇冠镇搞起了房屋建筑工程,其3个子女也纷纷进城打工,一家人日子过的红红火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