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高山小村,缘何一次考出6名大学生?

作者:谭海波 来源:安康日报 发布时间:2006-09-08 00:00 【打印本页】

  从太山庙乡政府所在地乘摩托车出发,顺池河而上,颠簸半小时左右才来到胭脂村。巍峨的青山拥着狭长的平坝,玉带般的小河将山间平台一分为二,若不是茂密的树林间隐现的房屋和河边的玉米地,人还以为这是一处没有人烟的地方。正是暮夏时节,半山腰林间已经有了红叶缀上枝头,格外醒目显眼。陪同采访的太山庙乡干部田启超介绍说,胭脂村是池河的源头,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海拔在1300米以上,农作物只生长洋芋、苞谷和四季豆,是典型的高山村。胭脂村的荒僻和自然条件的恶劣 ,完全出乎先前的想象,让笔者更加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什么原因使这里一次有6人“金榜题名”。

  “只要能上出来,再苦再累也值得”

  贾华坤家的经济条件在村上只能算得上中下游水平,一家7口人,收入来源主要是袋料食用菌生产和猪苓、天麻种植,年收入不足1万元。大女儿贾玉梅现在是西安亚欧学院大二学生,三女儿贾咪上高一,儿子贾玉石上初一,今年二女儿贾玉晓又考上了中国药科大学。贾华坤初略算了一笔账,四个孩子上学年支出最少也得4万元,尽管入不敷出,他却仍然要坚持送孩子上学。他说,希望孩子们能通过上学这个途径走出去,为社会做一些事情,自己也能混一碗饭吃。
  农村有很多人认为女儿将来是人家的人,上学没有用。贾华坤却没有这个想法,他儿子女子一样看待,同样送三个女儿上学。他说:“现在我的负担大,钱我可以四处借,账逐步还,省俭着过日子,只要能上出来,再苦再累也值得。”
  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先后走出了两名大学生,的确不容易。问贾华坤有啥教育经验没有,他说,很多人认为农村娃上学没啥用,现在不仅大学生就业难,而且学费也高,就没把孩子上学当一回事。加上农活多,经常让孩子劳动,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为了让孩子上好学,哪怕自己苦些、累些,尽量不让孩子因做农活而耽搁学习。还有就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这一段时间,村上考上中专走出去的有20多人,最多的一家四姊妹都考上了中专,他们对现在的孩子有影响和带动作用。

  “只要努力,我们能比他们做的更好!”

  因为生在贫困的农村,因为条件艰苦,小小年纪更能懂得父母的苦心。他们把对父母的体恤转化成为学习的动力,暗下决心要用大学录取通知书来回报父母。今年被西安理工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录取的郭鹏说,我的印象里只有两个“大”字。小时候家长经常说大山里条件差,要走出大山只有上大学,这两个“大”字对我影响较大。父母竭尽全力地给我们创造好的学习条件,回到家里农活尽量不让做,不管家里多艰苦,生活费总是给的很充足。
  “我们村上6个,从上小学开始都是同学,上高中后虽然没有在一个班,但是同级。我们有机会在一起时,常常聊到我们的父母是多么的辛苦,相互勉励要好好学习,不能辜负了父母的期望。”
  城里和富裕家庭的学生,让农村贫困学生羡慕,也让他们感到自卑。他们却把这种无形的压力变成了发奋图强的力量,与城里和富裕家庭学生攀比学习成绩。以619的高分考取西安工业大学的吴大勇,希望通过笔者告诉那些同他一样的农村贫困学生:“农村贫困学生不要有压力,自卑也完全没有必要,更不要羡慕城里和富裕家庭的学生,因经济条件好学习资料多;要树立自信心,只要努力,我们能比他们做的更好!”

  “改变贫困面貌,产业和教育要一起抓”

  20世纪90年代初期,宁东在胭脂村建林场伐木,村民靠砍棒棒、卖板板和在林场打工,日子也过的红红火。随着天然林禁伐、木头经济的终结,胭脂村的经济顿时跌入了低谷,很多村民因此而返贫。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青山说:“我们这个地方之所以穷,关键是对教育的重视不够、缺人才,改变贫困面貌,产业和教育要一起抓才行”。胭脂村在村干部和支部党员年度考核办法中明确规定:凡是不重视发展产业和教育的村干部,年度考核定为不称职;党员年终民主评议除不得定为优秀外,还要给予批评。具体来讲,不重视教育就是不积极送孩子上学或没有督促村民送子女上学以及没有积极帮助贫困家庭解决子女上学的实际困难。与此同时,该村还实行了奖励措施,村民子女考上大学的,本科生村委会奖励200元、村民小组奖励100元,专科生村委会奖励100元;年底召开村民大会,购买奖品对考上大学的家长进行公开表彰。
  村上集体经济是“空壳”没有钱,他们就把历年来县上和乡上表彰村上的奖金积攒起来,作为表彰考出大学生家庭的基金。2004年,村民贾华坤的大女儿考上大学后,村委会奖励了100元,他在年终的公开表彰大会上登上了领奖台,成为村上第一个享受此项荣誉的村民。止目前,该村已经发出奖金1500元。
  胭脂村抓教育的措施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也见到了初步成效,村上的9年义务教育入学达100%,初中毕业生全部上了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也全部考上了大学。

  “这么好的政策,我儿子上大学也有希望”

  从7月下旬到现在,整个胭脂村一直沉浸在节日般的喜庆氛围中,在村民们看来,6个孩子一齐考上大学,不仅是这6个家庭的光荣,更是全村人的骄傲。很多村民说,6个孩子能够都考上大学,关键是现在有好的政策。以前,农村孩子上大学是大家想都不敢想的事,近几年有了助学贷款和各种救助资金,让大家看到了希望,所以才送孩子上高中。
  当吴大勇和吴玲两兄妹刚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吴明东先是欣喜若狂,很快,他开始犯愁了——两个孩子入学需要近2万元,一时在哪里借那么多钱啊!正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得到消息的共青团宁陕县委、县医院、县国税局等单位共同给吴大勇和吴玲两兄妹捐款8500元。
  “没想到啊!县委、县政府今年也十分关心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问题,民政部门拿出40000元资金,帮助全县13名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圆大学梦,我们村上就有3名学生拿到了3000元资助金;联村单位县统计局干部职工捐款3000元,给予村上6名学生每人500的资助;太山庙乡在经费异常紧张的情况下,也给村上每名学生资助了100元。”郭青山说。
  贾华坤说告诉笔者,贾玉晓入校时需要7200元学杂费,现在各方面的资助款已经达到了4500多元,给他解决了大问题。
  村民张某说:“我们家比较困难,原本让孩子初中毕业就算了,今年考上了高中不准备让他上。现在看来,我还是要让他上高中,这么好的政策,我儿子上大学也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