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大力推广石沟模式 做强做大宁陕食用菌产业

作者:杨海波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4-09-17 00:00 【打印本页】

[作者:杨海波]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指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宁陕是典型的欠发达农业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真正富起来。
                      
     近几年来,宁陕县把发展食用菌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来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在发展中加快调整,在调整中努力提高,取得了长足发展,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宁陕农业结构调整的新亮点。在一些食用菌主要产区,食用菌已成为繁荣市场、发展县域经济的新亮点,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宁陕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宁陕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和生物资源,引种段木食用菌取得成功,并在全县范围大面积推广,随着栽植技术的逐步成熟以及食用菌销售高额利润的刺激,宁陕食用菌产业迅速锻造出了一个辉煌盛世,而宁陕县也很快发展成为陕南地区乃至陕西省的食用菌生产、集散地,食用菌产品行销广东、福建,甚至出口日本、东南亚赚取丰厚回报。
                     
   “天保工程”实施后,宁陕段木食用菌产业丧失了生产原料。县上坚持把袋料食用菌作为一项主导产业来抓,从技术指导、组织领导、政策扶持等方面强化产业发展的措施。但是,由于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袋料食用菌产业并没有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主导项目。近几年随着市场价格的回升,食用菌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广大菇农进一步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逐渐增强。目前,宁陕食用菌产业呈现出“三多”的特点:
                      
    一是种菇地区多。宁陕地处秦岭南麓,气候适宜,原料和劳动力资源充足,又具有悠久的种菇历史。因此,全县14个乡镇中全部开发了食用菌种植业,其中有60%的乡镇形成了规模化,42%的乡镇食用菌产业成为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是从业人员多。宁陕从事菇类生产的专业户有757户,从业人员达6100人,成为我县农业村一支庞大的产业队伍。多年来,各地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和专题讲座,发放科技资料和专家现场传授等形式,菇农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三是菇类品种多。宁陕原来栽培的食用菌品种比较单调,只有平菇、香菇、金针菇等几个品种。近几年来,在食用菌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先后引进、驯化、选育了巴西菇、鸡腿菇、杏鲍菇、白灵菇等十几个优良品种,使大宗菇类和珍稀菇类品种达20多个,具有产量高、质量好、性状稳定、抗逆性强等特点。
    尽管宁陕食用菌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分散发展、无序经营、产业化水平低、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缺少名牌产品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宁陕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把宁陕食用菌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实现食用菌发展的跨越,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该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是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是张扬优势的必然选择。
    
    二、大力推广“石沟模式”
                      
    宁陕县城关镇青龙村石沟组(原石沟村)位于县城以东14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全组共80户316人,耕地366亩,集体山林12000亩,农户自有柴山320亩,人均基本农田1.1亩。1999年,全县天然林禁伐,段木食用菌生产停止,而袋料食用菌又受技术和价格双重因素影响,市场行情疲软。原石沟村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在相关部门支持指导和帮助下,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坚持咬定袋料食用菌生产不放松,不断完善技术、市场等服务体系,大胆探索袋料食用菌产业化发展路子。通过五年努力,袋料香菇从1999年两户试种8000袋发展到目前54户种植42万袋,按市场价格测算可实现产值134.4万元,纯利润84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2658元。袋料食用菌已经真正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所谓“石沟模式”,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地坑栽培、适度规模、分户经营、统一服务、定点收购、集中销售”。
                      
    ——地坑栽培。目前“石沟模式”所采用的袋料食用菌“地坑栽培”技术是在总结生产经验、汲取外来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栽培技术。地坑栽培满足了菌类适生的温暖、潮湿的环境,菌袋成活率、成品率大大提高;水稻种植、袋料栽培均在同一地块内倒茬运作,地坑栽培食用菌满足了土壤轮歇需求,不误农时,且一年内“稻菌两熟”,提高了农田利用率;采用地坑栽培技术,生产场所从山间林下走到了田间地头,劳动强度降低,工作量减少,且男女老少均能胜任,有效节约了生产成本,更有利于以户为单位进行发展。
                      
    ——适度规模。袋料食用菌制袋、下田、管理、采摘等生产环节相当繁琐,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效益值实际上是劳动力的劳务回报。因此,若生产规模过小,则投资大部分进入成本部分,收益甚微;若生产规模过大,一方面可能由于购买劳动力增大生产成本,导致收益下降,一方面可能由于顾及不周导致管理不善而失败。从“石沟模式”中可以看出,一般农户(2个劳力)年适宜生产3000至6000袋,大户(3至4个劳力)则以6000至12000袋为限。
                      
    ——分户经营。“石沟模式”以户为单位,充分利用农户现有条件(即自家房屋、田地、劳动力),无强制措施,完全由农户自愿发展,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相适应,责、权、利统一,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同时分散经营,自负盈亏,有利于化解和降低市场波动导致的经营风险。
                      
    ——统一服务。石沟组袋料食用菌引种地浙江省丽水市松原县的3名技术人员常年驻村负责生产的全程服务。他们具体提供技术服务,负责提供碎料机、装袋机、烘干灶、锅炉等机械以及菌种、菌袋、消毒液等原料的租赁和销售,同时与农户签订合同,明确承诺保证菌袋成活率达到80%以上,否则提供经济赔偿。而农户按照新户每袋0.15元、老户按照生产年限100至280元不等的标准支付服务费,形成了“兴衰与共”的利益共同体。而这种“统一供应菌种,统一技术指导”的发展模式又有利于食用菌产业的区域性布局,形成规模产业和批量产品。
                      
    ——定点收购。目前农民由于积累不足、资金有限,发展产业最怕的是没有销路。而“石沟模式”采取定点收购的方法,把市场引到了农户的家门口,根据西安行情,兼顾产、运、销三方利益确定收购价格,农户早晨采摘,中间商按时收购,连夜装车发往西安,次日凌晨上市交易,形成了诚信稳固的合作关系,满足了供销需求。
                      
    ——集中销售。生产大户及当地能人组建了10余人的专业销售队伍,在西安开辟固定销售网点,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销售渠道。也有了解行情的外地客商、商贩上门收购。目前鲜菇主要销往西安,干菇主要销给河南、福建、浙江个体工商贩。“石沟模式”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服务,做强做大食用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