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抢抓发展机遇  建设绿色经济强县

作者:陈明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4-09-23 00:00 【打印本页】


中共宁陕县委副书记  县政府县长  陈  明


    近年来,新一届宁陕县委、县政府班子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抢抓发展机遇,转变观念,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绿色经济强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坚持与时俱进,按照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加快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江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加快发展,对于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的国定贫困县宁陕来说,尤为重要和迫切。宁陕县紧紧抓住被确定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退耕还林示范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中级电气化县、全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县、全国绞股蓝规范化种植示范县等机遇和西汉高速公路建设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吃透县情,正确把握形势,及时明确了“围绕一条主线、推进两个创新、营造三个环境”建设绿色经济强县的思路、目标和措施。


    (一)围绕结构调整这一主线,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县委、县政府依托县域资源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坚持运用市场化手段配置资源,实行“市场运作、强优联合、高位嫁接”的经营模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把宁陕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宁陕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一是立足绿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山地药材、生态旅游三大绿色主导产业。绿色食品方面,围绕西安市场和城市人民生活需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的思路,主攻无公害绿色农业,突出“果、菌、畜、菜”基地建设。通过开发品牌、组建专业协会、培育市场、建立加工企业和农产品销售窗口,重点抓好以大豆、蔬菜、薯类作物和畜牧产品为原材料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全力抓好正旺食品、豆制品加工、清真肉食品、腊猪肉、蜂蜜和四季豆加工项目。2003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产量达11405吨,产值3020万元,促进了种养业内部结构调整,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山地药材方面,充分发挥地理、资源等优势,抢抓我县被列为“省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县”和“国家级绞股蓝规范化种植示范县”机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产品为核心,企业为主体,运行“公司+科研+基地+农户”的中药材开发体系,着力建设名优中药材种植基地和珍稀特色药材种植基地。至2003年底,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实现产值2252万元,为把宁陕建成西部独有的“绿色药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生态旅游方面,以宁陕特色的森林生态景观、地文地貌景观、河流水体景观等优势资源为基础,完成了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加快景区、景点建设的同时,开发多层次、全方位和参与式、互动式的观光休闲游乐项目,构建一个集秦岭自然精萃于一身,融生态旅游、度假消闲、科考教学、探险狩猎为一体的绿色生态旅游胜地。目前,已完成3个景区建设详规,全县农家乐园已达110余家,开发的豆腐干、腊猪肉、根雕盆景等特色旅游商品和围绕旅游的吃、住、购、娱、行等基础设施有了一定发展,上坝河国际狩猎场于今年秋季即将建成营业,从而有力地拉动了县域经济发展。

    二是以矿产、水利开发为重点,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充分利用我县铁、金、石英石、建筑石料、铅、锌等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坚持走绿色矿产开发的路子,实现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加快了黑色花岗岩、白色大理石等建筑装饰石材开发和广货街铁矿厂、旬阳坝钼矿厂、新勇石英砂厂、滑石粉厂等一批现有优势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资源的深层次加工生产。充分利用我县水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和被列为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的机遇,加快了小水电产业开发。积极开拓电力、食品加工等企业的市场,带动了全县工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以汶水河开发为契机,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县委、县政府抢抓西汉高速公路建设机遇,提出了“炒红汶水河,炒热三产业”的思路,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大力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县域经济开发,激活民间资本,使之成为经济开发的主体力量。以西汉高速公路建设主战场为非公有制经济增长载体,以服务筑路大军为目标,加快沿线乡镇以畜禽养殖、蔬菜种植等农副产品为主的第一产业和以汶水河流域建筑砂石开发为重点的第二产业的发展;鼓励采取集资合伙、股份制等形式兴办加油站、机械修配厂、水泥预制板厂等经济实体,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餐饮、零售、运输等第三产业,推动了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是加快恢复重建步伐,营造暂新人居环境。连续两年特大自然灾害使宁陕的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全县上下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恢复重建。在中省市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县人民的努力,地质灾害治理、防洪堤防、自来水厂建设、宁陕小学迁建和灾民建房、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等为重点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进展顺利,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使全县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从而有效地缓解了我县基础设施的“瓶颈”问题,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增长。

    (二)推进两个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l、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实现科技开发与发展经济的结合。坚持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和优化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研基地为依托的科技创新体系,大胆引进和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科技成果,把先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经济增长新动力。先后引进了中国医学科学院猪苓有性繁殖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与北医大安康药物研究所联合组建了绞股蓝规范化种植有限公司,已建设示范基地100亩;与西安思安公司联合开发了猪苓切片加工技术;聘请了陕西师大的教授对绞股蓝基地的土壤、气候、水质等自然因素进行了论证,帮助企业通过国家GAP认证;引进陕西水产养殖研究所大鲵人工繁殖技术,建立了达文大鲵养殖场;与慧丰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虹鳟鱼养殖场。通过科技创新,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2、推进工作机制和体制创新,加快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一是继续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了社保覆盖面,增强了社保基金的保障能力,保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困难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有效解决了弱势群体生产生活困难问题。三是进一步深化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同时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制度,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营造三个环境,积极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1、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按照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要求,确立政府机关“服务型”的工作理念,扎实开展行政许可法培训和行政许可清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服务水平。建立良好的办事环境,推行“首问负责制”,公开办事程序和时限,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为扩大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条件。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措施,在用地、用水、用电、用工和厂房建设等方面营造低成本优势。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外来投资企业实行一路“绿灯”,挂牌保护,精减行政审批事项等,优化了投资政策环境。

    2、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基石和前驱。按照“抓住机遇,超常建设,提高等级,形成网络”的总体要求,以西汉高速公路建设为契机,整体提高西部公路网络等级,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大力改善东部的交通状况。逐步实现县城与附近大中城市的高等级公路连接,真正将我县融入西安、汉中、安康半日经济圈;建成以县城为中心、县乡四级公路连接的地方公路网络,实现村村通公路。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抓好防洪工程、水利工程和泥石流防治工程建设。加快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改善农村电网结构,降低电网损耗,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完善通信网络,实现各类通信网络全县覆盖。提高城镇建设品位,增强服务功能,营造极富陕南特色的城镇文化氛围,加快城镇化进程。

    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按照中央和省市的统一部署,加大社会治安整治力度,积极开展严打斗争,坚决扫除“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深入揭批“法轮功”邪教组织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邪教本质和反动面目。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力度,大力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偷税骗税、逃汇骗汇、走私等违法犯罪活动,整顿规范市场经营行为,整治土地市场和有形建筑市场。高度重视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大文化市场整顿力度,努力营造了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

    二、弘扬先进文化,建设文明法治社会

    江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宁陕在新世纪要实现的宏伟目标,同样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我们必须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宁陕文化积淀深厚,发展文化事业、建设文明法治社会,有良好的基础。我们必须着眼于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抓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文明法治的环境,为绿色经济小康县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