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提高质量,扩张总量,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

作者:张海庆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4-09-23 00:00 【打印本页】

    面向新世纪,非公有制经济承担着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历史使命。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经济有退有进的战略性调整,更需要民营经济迅速发展来填补相应的空间;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化以及加入WTO,新的国际形势、经济社会转型和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展开,使民营经济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状况和所面临的问题,为制订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据,我们开展了本次调查。

    一、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现状        
               
    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艰难起步,逐步发展壮大。1998年至2000年,全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林木采伐、加工、销售企业迅速发展,210国道又带动餐饮、服务业兴起,非公有制经济在规模上、从业人数上、效益上达到鼎盛。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林业政策调整,天然林禁伐,210国道聚集效应减弱,非公有制经济出现大滑坡。经过近年努力,食品加工、特种植养殖、矿产开采、生态旅游等产业开始兴起,西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又带动了商贸、运输、服务业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逐渐复苏。
               
    截至2003年底,全县私营企业和个体户达1756户,较上年增长36.8%;从业人员5878人,较上年增长31.7%;注册资金累计新增3000万元;上缴税金581.7万元,占全年税收总额的58.9%,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经营领域上,我县非公有制经济从事第三产业的商贸、餐饮、服务业占绝大多数,逐步向农业、交通运输、医药、信息、公用事业等一、二产业发展,除极少数垄断行业外,已渗透到各行各业。
               
    我县非公有制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但是与全市及全省的发展形势相比,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存在明显不足。一是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少,2003年底,非公有制经济生产总值仅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22.26%,与其他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二是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简单加工业,如餐饮、运输、食品加工等行业,据统计,第一产业占7.5%,第二产业占8.56%,第三产业占83.94%,结构比例失调。三是非公有制经济规模都比较小,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平均不足5000元,私营企业也不足10万元,没有对县域经济产生影响的龙头企业,没有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企业发展速度很慢,例如豆制品加工从2001年起步,至今还是小作坊式企业,企业规模没有明显提升。

    二、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因素
               
    近年,我县制订的有关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不少,县委、县政府每年召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会议,优惠、鼓励、扶持的政策措施都有了,但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却不能令人满意。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1、观念更新慢,思想不解放。进入新世纪,运行体制的市场化,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不断渗透,面对新形势,我们的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要求。一方面,从领导和管理层来看,缺乏对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地位的认识,认为抓国有、集体经济保险,抓非公有制经济危险;务虚的多,务实的少,甚至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意或无意地设置障碍。面对国家的一些方针、政策,没有吃深吃透,操作方式是一等二看,然后把它变成一些抽象的、模棱两可的条条框框,让老百姓去干。没发展就规范。另一方面,从民营企业经营者来看,相当一部分观念陈旧,思想落后,认识不到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进一步融合面临的新的挑战与机遇,埋头苦心经营传统式的小作坊生意,小富即安的狭隘意识普遍存在,缺乏做大做强、低成本扩张的胆识与魄力。
               
    2、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政策不宽松,手脚放不开。近几年虽然出台了许多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仍缺少减压鼓励,解忧助跑的宽松环境。特别是政策到位率差,实施措施很不完善,办事繁杂缓慢,具体落实差距较大。个别部门只从个别小集团利益出发,服务观念极差,只罚款收费,不服务,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乱管,瞎指挥。有些行政部门依靠行政权力,“管、卡、压、吃、拿、要”,甚至有个别管理人员以管理为名搞不正之风,管理工作缺位了,个人腰包充盈了,挫伤了个体户和私营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在金融、税收、土地征用、能源供应和项目审批上对非公有制经济不能和其他经济成份一视同仁,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扣证现象仍时有发生,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负担过重,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3、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筹措困难。资金是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非公有制经济自身积累的资金很难满足进一步扩张发展的需要。申请向银行贷款,银行在“零风险”的新责任制度下,对信用制度未建立,规模小而且分散的非公有制经济则更加“惜贷”,私营企业很难取得国家银行的信贷支持。谋求向民间融资,一方面,受金融法规限制,缺乏各种担保公司一类的中介组织保证其正常运作;另一方面,向民间举债,利息远远高于国家贷款利率,企业难以承受。一些私营企业受资金困扰,生产形不成规模,产品上不了档次,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4、政府引导服务少。非公有制经济对于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有着不可低估的潜在力量。多年来,我县的民营企业多在三产商贸饮食服务业游弋,水域狭窄。由于受市场准入的限制,加之政府部门缺乏产业政策、产业信息和项目建设的宣传与指导,没有从措施上、行动上很好地扶持和引导民营经济从服务领域向加工领域、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的转变,致使民营经济在商贸餐饮业中一哄而上,相互挤兑,微利经营,自生自灭,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5、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不平衡,自身行为不规范。我县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普遍低下,影响和制约中小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人才缺乏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私营企业人才更为匮乏。由于缺乏经营管理和技术方面的人才,致使许多企业沿袭着陈旧的管理方法,大多都停留在大家族式管理状态,更难以引进和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缺乏技术则使其产品往往停留在简单仿制的低级水平而不能及时升级换代,使企业发展受到限制。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人员构成比较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有少数经营者不是通过诚实劳动,以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上乘的质量,合理的价格,良好的服务来赢得市场和消费者,而是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用不正当手段,在生产经营当中制假售假,骗买骗卖,缺斤少两,欺行霸市,坑害群众,更为严重的还搞偷税漏税、抗拒监督管理,破坏经济秩序,不但损害了自身形象,而且在社会上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也阻碍着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三、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
               
    1、大力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我县是贫困山区,经济、地理、区位、交通等硬环境没有优势,缺乏吸引力,因此,人为地创造优越的软环境显得尤其重要。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努力营造人人服务于非公有制经济的良好氛围。
               
    首先政策上鼓励、引导。要用足用活国家政策,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政策、贫困地区经济开发政策,要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又颇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切忌照搬照套条文,不与本地实际结合,努力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歧视和限制,积极创造平等竞争的经济环境。对非公有制经济做到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对各种所有制企业实行企业登记平等、税收管理平等、规费标准平等、金融贷款平等、市场准入平等和部门服务平等,使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引导各种所有制经济步入公正有序、平等竞争的环境。
               
    其次管理上鼓励、引导。各级党委和政府本着“对不该管的事情坚决不管,对该管的事情要认真管好”的思路,积极探寻市场经济中政府应处的位置,不断矫正自身的“坐标”,努力正确地发挥自身作用,以保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采取“先放后导”、“先予后取”、“先市后城”的方针。所谓“先放后导”,就是先放开市场,让干部群众放开手脚,大胆地去试验、创新。在此基础上引导,针对在放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甚至存在的诸多的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