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林下经济唱大戏

作者:刘 云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4-11-02 00:00 【打印本页】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调整,立足于资源有效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的宁陕“林下经济”,如今已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其产值已占到整个农业经济的60%以上,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全县拥有50亩以上林特园的农户已超过1000户,随着林下经济的发展,涌现出罗家沟、校场等股份合作板栗林场,一批城镇居民通过购买荒山建园开发,成为坐地生财的庄园主。
                     
    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单位产出,形成规模经营,一直是近年宁陕林下经济努力的目标,逐步形成了板栗、菌产品、高山蔬菜“三台大戏”。截止去年,宁陕板栗建园已有28万多亩,农民人均达到4.7亩,但普遍存在“重建园、轻管理”的现象,自生自长状态的占到40%以上,效益十分低下。如何让广大农民从已建成的林园获得更多收入,宁陕县从加强管理入手,今年春节刚过,就在全县掀起了大规模的板栗丰产园管护,目前已高标准完成4万亩。在扶持丰产园建设中,规定对新增挂果面积不征农业税,财政、金融筹集5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板栗大户搞好丰产园建设,县上还拿出2万元用于板栗技术培训,县级领导每人抓好一个100亩示范园,科级领导抓好50亩示范园,组织林技人员有偿技术承包,效益明显、群众满意的县上给予重奖。全县计划用五年时间,使板栗丰产园达到15万亩,农民人均从中收入1000元。
                     
    宁陕林下经济的第二大亮点是菌产品的开发。以“石沟模式”为代表的袋料食用菌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袋,地栽香菇每亩纯收入8000至1万元,初步走上产业化的路子,实现产销双赢;广货街的特种食用菌白灵菇,今年生产能力将达到50万袋,效益前景十分可观。今年林业、农业、科技部门加大对食用生产的规范管理和指导,引导农户广辟菌材,大面积推广疏林、庄稼秸秆等替代技术,同时还引导农户发展速生林,实行可持续发展。优质中药材猪苓是宁陕特有的产品,去年已发展到10万窝,今年全县落实种植面积15万窝,同时为打响优质地产品名牌,县上与中国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合作,由宁陕每年提供15万元科研经费,在宁陕建立猪苓有性繁殖基地,两家共享知识产权。此外,传统产品天麻,几年来坚持不断求发展,年种植面积已达到30万窝,宁陕中高山村组几乎家家务天麻。广货街架子沟村党员干部带头务天麻,带动家家户户发展这一产业,户均天麻收入2000多元,最高达6万元,实现了全村整体致富,成为全县共同富裕的典型。
                     
    2月底,密林深处的旬阳坝镇春寒料峭,土地封冻,县上组织的高山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现场培训会带来了浓郁的春天气息。天然林禁伐后,旬阳坝镇立足高山气候优势,带头在全县发展高山无公害蔬菜,取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全镇1000多亩基本农田,今年将全部种上蔬菜,人均达到一亩,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过2000元。全县蔬菜种植从无到有,目前已发展到2万多亩,其中高山蔬菜达到5000亩,主要供应西安市场和西汉高速公路筑路大军,农民从种植结构调整中得到了实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