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探索强镇富民之路

作者:中共宁陕县汤坪镇委员会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4-11-22 00:00 【打印本页】

中共宁陕县汤坪镇委员会

    汤坪镇位于宁陕县城南9公里处,210国道穿境而过,全镇辖12个村、44个村民小组。2003年,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26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90元。镇党委辖18个党支部,共有党员326名,其中农村党支部12个,农村党员271人,全镇共有女党员47名。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以转变乡镇职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探索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从而推动了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近年来,我们在抓党建促发展的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乡镇党委要真正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党委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才能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一是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党委执政能力建设的首位,着力提高镇党委的领导水平和党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教育引导镇党委一班人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领导班子认识的高度统一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大力加强镇党委的作风建设。不断加强班子成员的党性锻炼,大力弘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作风,坚持把为民谋利益、办实事作为作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大增强了党员干部亲民、爱民、敬民、为民的意识。三是加强组织建设,保障经济建设顺利进行。坚持执行镇党委书记为直接责任人,分管书记为具体责任人,各党委委员为基本责任人的班子建设工作责任制,明确了各党委委员的党建联系点,实行“四个一”目标责任制管理,即:每名党委委员联系一个党支部、带一支队伍、抓一项绿色产业、新办一件实事,坚持把组织建设的工作目标具体量化,层层分解到各支部,落实到人头上。坚持定期召开党建工作例会,专题研究解决班子建设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同时,紧紧围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的目标,以制度建设为根本,进一步健全了党员目标责任制、党建工作责任制等有关制度,坚持落实农村基层组织“三会一课”制度,靠制度管人,约束行为,有效地加强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保障了全镇灾后经济恢复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积极推进职能转换,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作为基层党委,如何积极推进乡镇职能转换、提高服务水平是一个亟待研究和着力实践的课题。我们认为,要增强镇党委的执政能力,必须从实现乡镇职能的根本转变和创新领导与工作机制入手,依靠机制的转换推动职能的转变,不断提高镇党委驾驭全局的能力和水平。对此,我们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1、围绕主导产业建设,增强党委服务经济建设的水平。要实施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村单家独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联结,必须以引进和培育龙头基地为主,组建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为辅的中介组织。因此,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全力倾斜干部力量,先后组建了食用菌、养殖、中药材3个专业协会,围绕主导产业,建设商品生产基地,以此强化服务功能,拉动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2、创新工作机制,确保服务效果。好行为要用好的机制来推动,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工作运行机制,是搞好服务的根本,也是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重要环节。因此,镇党委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在产业建设中,推行了党委、政府建协会、支部建分会、协会联公司、公司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模式。在经济工作的实践中,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培育和营造市场上,努力建好全镇产业发展、技术服务协会。镇协会采取引资、合作等方式吸引龙头企业来镇投资,提供技术,建设基地,实行“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先后建立了渔湾村秦岭菜业经营公司、安康北医大华严村绞股蓝种植公司、汤坪江浙食用菌公司等龙头企业,促进了全镇菜、药、菌三大产业的发展。

    3、创新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乡镇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干部的作风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直接影响党的形象,也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去年以来,我们坚持边实践、边总结,逐步在全镇建立了“一访、两定、一查、三评、三贴近”的工作制度。“一访”就是镇党委班子成员每年至少走访一次所联村的全体党员群众,村两委成员至少走访一次全体村民,通过走访了解和掌握他们所想、所需、所忧。“两定”就是镇党委根据各村要求,村上根据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和党员、群众的要求,确定当年要办的具体实事,确定当年的具体工作目标。“一查”,就是定期进行一次督查,镇党委组织由老党员、离退休干部、县镇人民代表参加的督查组,定期对“两定”工作进行全面督查,做好指导帮助和协调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困难,协调有关方面,把定下来的事情一件一件落到实处。“三评”,就是让群众评优劣,镇村干部以述职形式向参加评议的党员群众汇报当年“两定”目标完成情况,参加评议的党员群众根据“两定”任务完成情况,分别对镇村干部进行“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的量化测评。“三贴近”,就是办实事要贴近自身条件,量力而行,防止说大话、讲空话、不办事、不求进取的现象;贴近上级党委的总体部署,防止发生脱节、不合拍现象;贴近群众,认真征求群众意见,解决好热点、难点问题,既要谋发展,又要保稳定。这一方法的推行,不仅有效激发了镇村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而且也对镇村党员干部提高素质、转变作风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几年努力,主导产业初具规模,成为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样板镇。更具意义的是,培养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求进步的后备干部队伍。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们积极探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实现途径,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的要求相比,仍有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干部队伍的理论素质尤其是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二是大局意识尤其是从全局出发把握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待增强;三是干部队伍年龄结构方面的梯次构成不尽合理,尤其是领导干部层面35-45岁人员所占比重过大,30岁以下、50岁以上人员较少,呈橄榄球状;知识结构方面,文化水平偏低,相当一部分干部是通过在职教育取得大专以上学历;四是存在着不思进取、因循守旧、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五是县、乡镇条块管理关系不顺,导致难以管理,影响了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的发挥,也客观上影响了执政能力的提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加强党的建设的实践中加以解决。

   三、今后打算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性文件。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就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到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去,落实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的实际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全面提高镇党委的执政能力。

    一是坚持不懈地抓好理论学习。理论武装工作是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强化理论学习,是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将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镇机关干部的头脑,把提高理论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作为核心内容,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忧患意识、统筹意识,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从而达到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使实际工作取得成效的目的。二是切实加强干部的培训和实践锻炼。提升干部的整体素质是加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培训和实践锻炼是提高干部素质的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将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干部培训,重点加强市场经济、法律、科技、领导科学等知识的学习培训,通过学习培训丰富干部队伍特别是镇党委一班人的知识积累,开阔视野,解决好思想观念的更新问题、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问题,实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从而达到提高思想理论水平的目的。同时,对有发展潜力、有培养前途的干部,有针对性地安排他们到一些比较重要岗位进行锻炼,提高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农村工作的水平。

    (二)  优化结构,完善机制,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执政功能。

    干部队伍的结构是否合理,工作机制是否完善,是影响执政水平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要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执政能力,必须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的结构,创新工作机制。一是将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合理设置机构岗位,根据岗位设置、职能要求、工作性质及时补充年龄、专业知识、智能以及性格气质符合条件的干部,畅通干部队伍内部的正常流动,增强干部队伍的活力,整合干部队伍的合力。二是将构建思想教育、制度规范、监督考核三位一体的机制,并通过各项工作机制的运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管理体制,通过制度保障,规范行政行为,确保政府机构科学有序地行使管理与服务职能,强化统筹协调能力,降低行政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