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发展无公害蔬菜 促进农民增收

作者:周康成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5-02-18 00:00 【打印本页】

——宁陕县蔬菜产业建设情况调研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社会消费水平的日益增加,人们的营养意识和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蔬菜的高营养、无害化要求与日俱增。发展绿色、环保、健康、安全农业,开发特色优势产业,已成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整体素质、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和艰巨任务。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先后提出了“生态立县”和“建设绿色经济小康县”的战略,在认真分析我县农业发展状况后,我们在农业发展方面,因势利导,将发展蔬菜产业作为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来抓。2002年,进一步提出了建设万亩高山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印发了《宁陕县高山反季节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03年又在旬阳坝镇召开蔬菜产业化建设现场观摩会,学习推广旬阳坝镇蔬菜产业建设的经验。

    一、宁陕发展无公害蔬菜的优势
      
    1、符合蔬菜发展潮流。蔬菜作为生活的必需品,人们对其要求从单纯的品种丰富、价廉物美过度到注重营养丰富、无公害和清洁卫生,发展无公害蔬菜符合人们追求健康长寿和大自然和谐共存的世界潮流。
    一是发展无公害蔬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世界工业革命以来的二百多年时间里,世界性环境污染问题非常严重,尤其是在农业生产环境污染以及化学合成肥料、农药的广泛使用,对农产品的污染已经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一些发达国家不惜耗费巨资,通过更换耕作层土壤来解决农业生产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由于我国蔬菜生产粗放种植,菜农为了解决害虫抗药问题和追求高额效益,盲目使用高毒农药,过量施用化肥,加之工业“三废”的污染,致使蔬菜产品农药残留、硝酸盐、重金属含量超标,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据统计,近几年全国每年因食用有害物质“超标”蔬菜中毒有10万人以上。

    二是无公害蔬菜是蔬菜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农业快速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安全、营养、卫生的蔬菜产品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然选择,蔬菜质量问题直接决定着市场份额和产业效益。同时,无公害蔬菜市场存在巨大缺口,据统计,1980年全国反季节、超时令蔬菜总产量仅20余万吨,2000年已经增加到5820多万吨,约占当年蔬菜产量的7%;1980年全国人均占有量仅0.2千克,2000年增加到144.9千克,增长了223.5倍,但是在市场份额中,无公害蔬菜占有量却不足0.5%,可见,其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我县蔬菜长期靠安康、汉阴、石泉、西乡、长安、户县等外地供应,发展当地蔬菜在县内存在一定的市场空间。因此,抓好蔬菜产业,特别是及早着手发展无公害蔬菜,这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人民的健康,为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必须抓好无公害蔬菜产销,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步伐。

    2、宁陕发展无公害蔬菜的有利条件。

    第一,我县没有工业“三废”污染,也基本不存在生活垃圾对农业的污染问题。化肥使用量分别只有15.5公斤/亩和13.8公斤/亩,其中纯氮使用量分别只有2.9公斤/亩和2.6公斤/亩,农药使用量分别只有56克/亩和60克/亩,而且呈下降趋势。我县的化肥、农药用量水平,远远低于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化肥农药规定限值。这是我们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也是我们建设绿色经济小康县的必然选择。

    第二,我县具有良好的蔬菜生产条件。我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多种蔬菜生产;海拔差异大,蔬菜的成熟期不同,可以满足市场常年需求,填补淡季蔬菜供应;我县耕地面积在受灾情况下可恢复到7万亩左右,在稳定粮食产量2.5万吨左右的前提下,可以调整2万亩耕地发展蔬菜;蔬菜生产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且投资小、见效快、技术难度也不大,发展蔬菜生产群众也比较容易接受,在种植业中,蔬菜作物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粮食作物,扩大蔬菜生产面积自然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首选项目。

    第三,蔬菜生产效益比较显著,是实现生产救灾和灾后经济恢复理想的短、平、快生产项目。2002、2003年连续两次特大自然灾害对农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发展蔬菜是应对农村经济结构变化、实现生产救灾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最佳项目。从我县这几年发展蔬菜的实践经验看,露地菜的单位面积净收入一般是粮食作物收入的2至3倍,温棚蔬菜的单位面积收入是粮食作物收入的4至5倍。蔬菜平均生产周期80天左右,在农业生产中,见钱最快,是实现“产量农业”向“效益农业”转变的理想项目,发展蔬菜产业也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的一项重大措施。

    第四,西汉高速公路宁陕段建设预计工期5年,上人6万,项目建设也将为本县蔬菜产品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为本县蔬菜产业的起步和发展提供良好机遇。以西汉高速公路建设为契机,逐步把我县的蔬菜产业做大做强有很大希望和把握。

    二、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以往除城关、汤坪两镇的少数村组外,绝大部分村民没有种植蔬菜习惯,全县常年蔬菜生产面积不足5000亩,市场蔬菜供应以外地贩运为主。2002年初,县委、县政府做出扩大蔬菜种植面积的决策,同年四月推出“建设万亩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项目,当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9599亩,与常年持平。2003年,根据我县生态环境优势和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追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形势变化,确定皇冠、旬阳坝、江口、广货街、太山庙、筒车湾、新场等七个乡镇为高山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当年计划面积3000亩。通过不懈努力,2003年蔬菜生产面积达到1.3万亩,较常年增加3000余亩。截至目前,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1.6万亩,加上秋菜面积,我县的蔬菜生产规模预计有历史性突破。

    我县在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曾一度出现销售难的问题,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不仅认真总结了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而且总结了我县调整产业结构的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汲取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用产业化思想统率蔬菜产业建设的思路和用两年半时间建成初级产业化格局。因而在2004年的蔬菜产业建设安排中,我们把蔬菜营销队伍建设和蔬菜促销工作列入第一位,把生产规模放在第二位。通过半年运作,全县蔬菜产业化建设发生了改变,出现了一些好的苗头:一些乡镇逐村健全了以协会形式为主的蔬菜营销组织,健全了蔬菜产业建设领导机构,增设了蔬菜销售市场,还出现镇上主要领导亲自跑市场洽谈蔬菜产销订单;新场乡还扶持豆角加工企业一个,全乡88亩豆角全部由企业与农户签订了回收合同,回收价格合理。部分乡镇在蔬菜籽种、病虫防治等方面对农户大力扶持,充实技术人员,为实施无公害生产标准,提供技术保障,为广大农户的蔬菜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和服务。

    目前我县无公害蔬菜发展状况虽然远远达不到产业化标准,但是对我县蔬菜产业化建设来说是一个新亮点,是值得研究借鉴和推广的。

    三、主要做法   
   
    围绕县委、县政府经济工作的目标,按照产业化建设的要求。在这两年的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1、从实际出发,科学决策。在2000年,我们从实际出发,率先在旬阳坝镇搞试点,将高山蔬菜生产列为该镇域经济支柱产业。为学习外地发展无公害蔬菜先进经验,根据有关信息,组织村干部到太白县考察了高山蔬菜生产基地,并对照了旬阳坝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引种试验示范。在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于2001年又与西农大蔬菜花卉研究所取得联系,并请该所科技人员到旬阳坝作实地考察、制定技术方针、组织开展蔬菜生产知识和技术培训。使决策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避免了生产环节的风险,为下一步在全县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领导,做好行政推动工作。我们在高山蔬菜生产和产业化建设上思路清晰、工作严谨、措施过硬。实行县级领导抓点、乡镇领导抓点、部门包村的方法。各级领导亲自抓项目建设,及时安排生产和相关工作,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年终考核。同时要求乡镇必须由两名副科级领导挂帅,组建产业建设班子,一抓到底,一定几年不变,集中精力抓蔬菜产业项目建设,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在行政推动上,我们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服务,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从2000年引种实验开始,要求镇财政每年拿出一笔资金扶持蔬菜产业和农户。每年的蔬菜品种筛选、种子调运、供应工作都由政府组织完成。联系技术培训、生产技术指导、培植蔬菜贩运户、组织蔬菜营销企业、联系蔬菜销售市场等等工作,我们都坚持精心策划、精心运作,政府全方位的服务极大地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群众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

    3、大力开展蔬菜生产技术及无公害农产品知识的培训,提高蔬菜产品的科技含量。我们非常重视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按照NY5000系列标准,加大科技培训力度。结合我县实际,组织编写一批农产品无公害生产管理技术教材。县农技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在抓好示范样板的同时,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培训工作,基本上做到了随叫随到,技术上给予保证。对全县乡镇领导和村主任也开展了农产品质量知识的培训。这两年的培训场次都在20场左右,培训总人数超过5000人次。通过这些培训,使广大干部和群众蔬菜生产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