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生
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 “三农”问题再次被全社会所关注。如何找准农民持续增收的着力点,努力推进农民收入快速持续增收。最进,我们对宁陕县农村持续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初步总结出近年来我县农民增收的成功经验,分析了当前农民持续增收面临的困难和I司题,对今后全县农民持续增收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一、宁陕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
宁陕是林业重点县,林业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占到农业收入的60%以上。1999年以来,天保工程的全面实施,以林业资源为主要来源的农民收入面临严峻考验,同时,频繁的自然灾害更让农民收入困难重重,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县委、县政府积极争取、落实国家各项政策,立足本县实际,发展特色产业,提出了“稳果、优菌、扩药、兴菜、强牧”的发展思路,明确“食、药、游”三大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收入。2004年全县GDP达到35466万元,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0580万元,比2003年19258万元增长10.76%。农村经济总收入150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1110元增长到2004年的1352元,净增242元,增长21.8%,年增长率为10.4%。
从农民收入纵向比较来看,1999年至2004年连续6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541元、1263元、1068元、1110元、1199元和1352元,从这组数字不难看出,我县农民收入正从收入方式改变的阵痛中慢慢走出来,新的收入增长点正逐步形成,整体处于低水平的稳步增长。
从农民收入的构成来看,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5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为507元,占总收入的37.5%;家庭经营收入为580元,占总收入的42.9%;财产性收入为30元,占总收入的2.2%;转移性收入为235元,占总收入的17.4%。当前农民收入依然是家庭经营收入占主导,劳务收入为拉动的收入格局。
从农民人均收入产业构成看,第一产业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支撑,2004年第一产业收入为1357元,占到农民总收入的72.7%;而二、三产业仅分别为64元、227元,分别占农民总收入的3.4%和12.2%。
通过专题调研,我们认为宁陕农民增收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林业、畜牧业生产蓬勃发展。虽然种植业仍然在农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但农民的增收越来越依靠非农产业收入的增长。在第一产业中,种植业在收入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林果、畜牧生产iE'陕速增长,据调查,2002年到2004年,农业总产值中养殖业收入分别为191万元、263万元、328万元, 占总收入的14.4%、 16.3%、17.6%,年增长率35.25%。而种植业2002年至2004年分别为584万元、455万元和547万元,年均增长率为-3.15%。二是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以打工为主的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4年全县劳务输出人数达10776人,较2003年的6450人增加近一倍。2002年至2004年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分别为人均117元、270元、474元,占到人均纯收入的11%、23%、35%,同比增长76%。三是以第一产业为基础,二、三产业迅速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在农村一、二、三产业上,农民来源于二、三产业的收入2002年至2004年人均分别为6元、9元、35元和135元、236元、315元,年均增长率达241.5%和66.65%,而第一产业人均收入为889元、882元、816元,年均下降4.5%。四是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农村税费改革推进、退耕还林政策的兑现以及粮油等农副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都从不同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的经营收入。农村税费改革使农民人均负担由2002年的71.61元减至23.9元,全面停止向农民征收各种行政事业收费和不合理摊派、集资,人均减负100多元。近年来,全县累计兑现退耕还林粮食2520万公斤,现金399万元,使1.1万退耕农户享受国家4396.5万元的优惠政策,人均达到1099.1元。
二、影响宁陕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不足。多数水利设施基本超期服役和老化。全县累计退耕还林8.79万亩,加之近两年的自然灾害,使水利设施破坏严重,耕地严重不足,基本农田人均占有不足0.8亩,宁陕属高山低产区,仅靠现有耕地无发展空间, “靠天吃饭”仍是我县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的根本状况。
2、农业支柱产业尚未形成,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农民增收后劲不足。近年来,我县农业结构调整虽有了起色,但农业主导产业在生产布局上,没有规模,除板栗发展已成一定规模外,其他基本上都属于“小而全”或“杂货铺”,农业效益比较低,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增收。目前,我县确定的主导产业,都尚未有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缺乏加工企业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使农产品生产形不成规模,市场没有保障。
3、农业科技服务滞后。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机构改革后,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得不到及时理顺,除县上农业服务单位保留外,乡镇几乎空白,服务体系出现“线断、网破”的局面。科技队伍建设滞后,人员严重不足,县级农技部门人员不稳,乡镇农技推广站几乎无人或兼职,新的毕业生不愿从事农技服务,目前县级农技人员仅8人,难以承担全县的农技推广和服务工作。
4、思想观念落后,商品意识不强,科技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农民依然存在“种田为吃粮,养猪为过年,喂牛为耕田”的旧观念,缺乏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多数农民渴望得到政策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农民得到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 “技术缺乏不敢调,信息不灵不合调,观念陈旧不想调”的现象比较普遍。另外,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科技素质不高,小学以下文盲半文盲还占相当比重,这些人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较差,推广农业技术难度很大。
5、相关林业优惠政策研究和实施的滞后也制约着我县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我县是国家林业重点县,林业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60%以上,天保工程全面实施以来,我县各级积极寻找、转变新的增收渠道,但短时间内,新的产业难以支撑农民增收,同时,我县又是典型的山区县,离开山地、林业求发展困难重重。
三、促进宁陕农民增收的对策
l、坚持“果、菌、药、畜、莱”产业发展目标,突出培育优势产品,大力建设特色农业。一是做强做大板栗产业。加强板栗科管工作,建设10万亩板栗科技管理示范园,实现管理科技化、加工增值化、产品流通市场化。用5—8年时间把21万亩板栗园的平均亩产提高到200斤,总产达到2万吨以上,产值达到6500万元,在管好21万亩板栗的基础上,把核桃列入果业发展的重点,使其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二是适度规模,切实抓好袋料食用菌产业。大力推广石沟发展模式,加快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加强秸秆的综合利用和后备资源的保护培育,发展优质珍稀特色菌,每年发展食用菌500万袋以上,实现产值15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00元以上。三是抓好以猪苓种植为主的山地药材产业,抓好品种优质、专业水平较高、上规模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区,搞好GAP-认证和原产地申报。力争用3年时间建成6万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创办一批制药企业,实现中药材加工增值。四是加快发展畜牧产业。大力推广林下养鸡,推进畜、禽产业发展,重点扶持养殖大户,提高养殖水平和经济效益。五是继续抓好1.5万亩的无公害蔬菜建设,以市场为导向,调整蔬菜种植品种和结构,提高蔬菜产业的经济效益。
2、加强对林业政策的研究,我县是林业大县,必须树立大农业的理想,把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不靠山是没有出路的,要切实协调政策与发展的关系,理清“靠山、养山、吃山”的发展思路,同时积极向上争取生态保护补偿,稳定退耕还林政策等,解决国家要被子,群众要票子的矛盾,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3、大力发展以森林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为主的旅游业。充分利用西汉高速公路即将建立的机遇,打造汶水河生态旅游等,以天华山、上坝河、七亩坪森林公园为依托,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
4、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进程。用工业的理念来谋划农业的发展,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思路,从实际出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贸工农一体化等形式重点扶持一批具有一定基础和规模,产品附加值大,市场前景好,具备一定竞争能力的畜禽、林果业、山地特产加工企业,增强绿色食品龙头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延长产品加工产业链长,提高农产晶效益。以市场为导向搞好农产品流通,逐步建设一批农产品市场.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不断扩大经营领域,积极开拓市场,促进农产晶销售。
5、按照“量上控制、质上提高”的原则,继续抓好劳动市场发展。一是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多种形式外出务工增加收入;二是认真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把培训和劳务输出结合起来,强化外出务工人员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劳务人员素质;三是强化劳务市场建设,加大政府组织力度,根据我县劳动力资源状况以及县域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适度控制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率,减少廉价劳动力的过度输出。
6、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技服务体系,充实各级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县级要确保必要的机构和人员,乡镇要有农技服务机构和一名以上的专职农技人员,每村要有一名以上的农业技术人员;二是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乡镇干部要加强农业技术学习,提高直接服务能力;三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