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以人为本 加速构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

作者:闫振西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5-10-31 00:00 【打印本页】

——对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思考

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闫振西

  宁陕地处秦岭南麓腹地,山高沟深坡陡、年降雨量大、地形地貌复杂,地质环境脆弱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易发区、频发区。降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我县降雨多集中在夏秋两季。而这段时间正是全年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县上不得不抽出相当多的人力、物力防汛防滑,深恐稍有疏忽酿成大祸。在经历了“6.9”、“8.29”两次特大洪水泥石流灾害后,深切感受到建立健全地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灾害损失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现状

  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始于2001年,新近成立的矿管局根据职能划分正式承担起地质灾害防治的重担。在这一年完成的第一件事就是配合省上开展了全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基本摸清了我县地质灾害分布情况。经调查,全县有灾害隐患点260个,以滑坡和泥石流为主;14个乡镇,乡乡都有隐患点。灾害分布呈北少南多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南部低山的城关、汤坪、龙王、太山庙等公路沿线的乡镇,以及西部中低山区的四亩地、梅子等乡镇。在以后四年时间里,先后完成了《宁陕小学滑坡的勘查和治理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宁陕县城重建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王家湾沟谷泥石流的勘查和治理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宁陕小学——交通局段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宁陕小学3#教学楼后山浅层滑坡的治理,编制了《宁陕县2004年——2010年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初步建立了县、乡、村、组到监测人的群测群防网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地质环境监测站,配备了专职人员,制定了周密的“防、抢、撤”预案,成功组织了2003年“8.29”大撤离,在防范地质灾害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应清醒地看到,我县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战线长的特点,受特殊地形的影响,极易出现极端暴雨,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灾情,防治的任务十分繁重,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主要表现在:

  1、治理资金紧缺。由于“天保”工程的影响,我县财政收入大幅度下降,加之“6.9”“8.29”两次特大灾害,造成财政十分困难,收支矛盾突出,干部职工工资不能按时发放,恢复任务艰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杯水车薪 ,难以解决根本问题。作为我县头号地质灾害隐患点——王家湾沟谷泥石流。该泥石流位于县城西坡,发育于关口汽车站后沟,据我省著名泥石流灾害专家、西北大学教授李昭淑先生调查,民国十五年(1926年)七月王家湾爆发泥石流,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堵塞长安河三天后溃决,冲毁了县招待所以上街道,在二道河(现家具总厂)形成四十亩大沙洲,可见灾情十分惨重。2003年8月29日,王家湾再一次爆发泥石流,冲毁房屋182间,形成危房537间,死亡3人,失踪4人。据调查 ,王家湾还蓄存着大量固体物质,如遇强降雨,再次爆发泥石流的几率非常大,是我县当前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据测算,按照“上稳、中分、下疏”的治理思路,整个工程需投资500万元。

  宁陕小学滑坡要想彻底根治,按照省上批复的《宁陕小学后山滑坡工程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需投资700多万元,由于缺少资金,也只能 解决燃眉之急,对十分危险的高危地段进行了工程治理,整个工程量只占到总工程量的20%,而最重要的工程措施——拦截挡墙因缺少资金而无法实施。仅上述两个项目就需要资金1200多万元。

  2、监测预警手段落后。我县地质灾害预警还停留在原始阶段,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和装备。县地质环境监测站缺少专业人才,连最起码的办公设备计算机、照相机都没有。对宁陕小学滑坡的监测还主要是人工目测,只能对地表进行观测,对深部的观测还主要依靠省总站,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

  3、全民防灾减灾知识有待提高。我县地形呈峡谷地带,缺少平地,群众建房要末挤占河道,要末开山削坡。由于缺少资金和防灾知识,临河而建的房屋有的干脆不修建护房河堤,有的虽然修了河堤,但是河堤质量很粗糙,不足于抵挡超标准的洪水;开山的为了省钱,要末选择沟口平坦地,要末削坡后不修挡墙,从当时看是降低了成本,省了钱。由于我县山地气候的特殊性,导致降雨及不均匀,平时看似的一条干沟,一旦遇到强降雨,就变成了一条泥石流沟,沟口的房屋就面临被冲毁的危险,“8.29”冲毁的很多房屋就属于这种情况。

    三、措施建议

  1、落实责任,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

    地质灾害防治是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年年都不可缺少,容易使人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要警钟长鸣。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各乡镇主要负责人要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负总责,要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将灾害点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明确具体负责人,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2、加强监测,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当前在缺少先进仪器的情况下,行之有效的方式还是群测群防,把村组干部和受威胁的群众落实为监测人,可以提高监测的质量。要切实执行地质灾害年度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编制、险情巡查、灾情速报、汛期值班等制度。要坚持每年的3月和11月 隐患点排查制度,对所有灾害危险点逐点制定并落实包括监测、报警、人员撤离路线、应急抢险等内容的防灾预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防、抢、撤”方案,还要与受灾害威胁的住户签订防灾明白卡,使大家明白怎样防范灾害。“8.29”成功撤离得于事前制定了周密的“防、抢、撤”方案。县地质环境监测站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改善办公设施,引进先进预警软件,充分利用气象、防汛部门的雨情、水情资源,提高预警水平,使我县防灾减灾能力上一个新台阶。

  3、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我县是个地质灾害易发县,今后要把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作为一件重要工作来抓。要充分发挥广播、有线电视等新闻媒体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如召开培训会、座谈会、防汛防滑检查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全面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加强对群众建房选址的指导 ,要按照“三避一高”(避洪水、避滑坡、避泥石流,高于洪水线)的原则建房。

 4、大力开展非工程措施

  在当前国家对地质灾害的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 ,一方面要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开展工程治理;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县实际开展非工程措施,如退耕还林、栽竹种树;结合以工代赈生态移民、扶贫搬迁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受灾害威胁的群众搬迁到安全地方,以减轻防灾的压力。

  5、加强监督、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执法力度

    我县是地质灾害 多发县,地质灾害隐患比比皆是,在有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危险的斜坡上进行修路、建房、开矿、取土等工程活动,必须事先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工程勘查 ,杜绝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已修建的工程,要坚决采取补救措施,防治发生地质灾害。因违反规定,发生地质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 ,必须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