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体会

对贫困山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作者:马 霞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5-12-22 00:00 【打印本页】

马  霞 (作者系宁陕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实践证明,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建设绿色经济强县,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回顾宁陕教育事业在困难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的实践,从而为贫困山区教育事业探索出了一条改革与发展的新途径。

    一、有益启示

    启示之一:强化政府行为是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基础教育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事关千家万户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特别是象我们这样一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口少,居住分散,自然条件差,教育底子薄,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地方财力匮乏,加之几年连续遭受特大自然灾害的影响,各类基础设施恢复重建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发展教育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下,要使基础教育事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发挥政府的统筹职能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本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十分重视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自1996年实现“两基”达标后,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实现工作重心转移,在指导思想和工作措施上,以巩固“两基”,落实“两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办学水平为主攻目标,着力研究解决困扰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与问题,积极营造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近几年,我们坚持从进一步理顺义务教育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人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及省、市政府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科教兴县”战略的实施。在县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从2001年9月起将全县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归县管,由县财政统一、足额、按月发放,无拖欠。依法落实中小学国拨生均公用经费,从2002年起,小学生均按22元,初中生均32元的标准,年初列入县财政预算,直接下达到各中小学,年终足额拨付到位,并从2005年起将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按45元的标准列入财政预算。中小学杂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及时全额返还学校使用,无截留、平调和挪用现象;城市教育费附加按规定征收,年终由县财政部门如数划转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并安排使用;农村税费改革后,县政府从2002年起,每年安排15万元专款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集中解决当年校舍、设施排危问题。

    启示之二: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是发展教育的重要举措。

    宁陕是一个贫困山区县,地方财政自给能力差。虽历经“普六”、“普九”,但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特别是我县连续三年遭受特大暴雨、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些学校的校舍设施不同程度损毁。要优先发展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是基础,也是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先决条件,而教育投入不足又是最大的难题。面对量大面宽的危房改造和水毁校舍恢复重建任务,我们用足用活政策,一不等,二不靠,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坚持以项目带动为支撑,把学校基本建设与发展列入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从2001年至今,通过政府投入,争取中、省教育专款、国家扶贫教育、中小学危房改造、水毁学校恢复重建工程及港、台商援建等途径筹措资金近两千万元,全县有54所中小学的校舍得到改造或扩建,新建校舍面积35600平方米,维修校舍12000平方米,95%的村级完小以上学校实现楼房化。宁陕中学积极推进高中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多方融资580余万元,修建的一栋容住宿、餐饮一体化,建筑面积6016平方米的公寓楼已于今年初交付使用,极大地改善了住校学生的食宿、生活环境。经过多方努力,争取省上援建近2000平方米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主体工程和部分辅助设施也于近期完工,据统计资料显示,近五年筹措的资金额度和学校建设的所数及建设规模是“普九”期间的三倍多。

    启示之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学校教育是通过有目的系列活动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过程,广大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培养造就“四有新人”的光荣职责。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而持久的影响。为此,我们始终把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精湛、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作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措施,积极组织实施教师“素质工程”。一是坚持在政治上关怀教师。重视抓好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和后备干部培养工作,建立了中小学后备干部人才库,要求被列入后备干部培养对象的所在学校,要给他们压担子、教方法、多引导、多鼓励,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经受锻炼和考验。二是在业务上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实行优劳优配,优绩优用,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学历提高进修,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98%和85.7%。广大教师通过参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活动,更新了教育理念,适应教学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逐步增强,涌现出263名省、市、县级教学能手。三是在生活上关心教师的疾苦,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在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优先保证教师工资的及时发放,从而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启示之四:加强教育管理,提高办学效益是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

    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管现。我县始终围绕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从本县实际出发,始终坚持办好小学,稳定初中,大力发展高中的工作思路,以推进教育管理创新,加快学校发展为日标,不断提高基础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加强学校内部管理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了比较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了学校管理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为办好每一所学校,体现基础教育的公正、公平和普及性,使受教育者真正“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在抓好教育骨干体系建设的同时,把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列入教育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从资金投入到师资力量配备等方面对薄弱学校实行倾斜政策,不断改善边远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从优秀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中选拔充实到薄弱学校任教或担任领导职务,在教育教学管理上重点加强指导和帮扶,逐步缩小校际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推动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启示之五:  坚持“三教统筹”是培养农村人才的有效途径。

    实践证明:无论哪一个地方的贫穷,人才奇缺是根本的原因,经济贫困是表象,人才的贫困、技术的贫困才是实质。农村是基础教育,不仅要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更要面向大多数受教育者,使他们即使榜上有名,也要身怀技能,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大量的初、高中毕业生回到农村,他们是农村最有潜力的人才资源,是科教兴;农的生力军。教育可以扶贫,而;且是增强造血功能的根本扶贫,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根据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形势,积极探索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整合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坚持以实施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作支撑,全县各项目中小学都设立了“为农服务站”,以村建点,通过下载网上农业科技资源,印发实用技术宣传资料,培植农业科技示范户,为农业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服务,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紧紧围绕“食、药、游”发展战略和建设绿色宁陕的理念,充分发挥镇、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阵地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持续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和实用技术培训,本着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培训面逐步扩大,培训效果逐步提高,增强了成人教育的吸引力和发展后劲,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教育部门与劳动、科技、农业、扶贫等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职前和职后教育各类培训基本步人经常化、制度化,培训方法和形式多样化,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待业青年谋职业,农民外出创业提供了技术支持,真正使农民群众在培训中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在科技成果运用中得到了实惠。

    二、几点建议

    基础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我县的“两基”工作在巩固提高的基础上有了新发展,办学思路进一步明确,基本形成了“管理兴教,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突出特色”,多措并举,义教、职教、成教一齐抓的办学新格局,基础教育质量和素质教育综合水平逐步提高,教育骨干体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功能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但在稳中求进的过程中,困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需要进行认真研究和思考,采取积极的对策与措施:

    第一,必须进一步坚持教育扶贫的理念。宁陕中学作为我县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学.在全县教育改革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五年前,我们就提出了“办好一校,治富一方,培养一人,脱贫一家”的办学思路,经过这几年的实践表明,教育扶贫的理念符合贫困LlI区的实际,其办学效益已在多方面显现出来。但就其现状而言,还面临不少实际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如:高中师资紧缺,高水平的教师少仍然是困扰高中教育发展的一个最紧迫的现实问题,校舍、设施不足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全民支持发展高中教育的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导致高中教育发展后劲不足。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教育扶贫理念,形成齐抓共管的氛围。

    第二,职业教育必须实现三个转变。我县职业教育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