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发展民族经济  构建和谐社会

作者:马玉平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6-02-22 00:00 【打印本页】

    民族工作始终是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族经济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这是社会稳步前进,各民族间和谐相处,实现民族大团结和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县是一个拥有汉、回、满、蒙、苗等五个民族的山区县,为本市三个民族工作重点县之一。我县的江口镇是全省三个重点民族镇之一。虽然全县少数民族总人口只有3000余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4.09%,但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占到全县总面积的40%左右。虽然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县经济发展的中上游水平,但整体经济实力仍然不强,一些边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基础条件仍然较差,在一定范围和发展水平上还受到经济实力的某些制约。因此,实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工作主题,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共同进步,从而奔向小康社会,是我们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的具体体现。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起步年。党中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加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加快民族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对此,我们必须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强势推进,迎难而上,把发展民族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建设绿色经济强县而努力奋进。

    对此,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发展民族经济,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认真做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这一重要工作。

    一、将江口回族镇列入省级示范镇建设项目。江口回族镇是全省三个回族镇之一,其集镇规模仅次于宁陕县城,列入省级示范镇建设,能拉大农村小城镇经济骨架,在建设上突出民族特色,体现民族风貌,可以起到较强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从而驱动经济不断发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加强地方道路交通建设,对少数民族人口聚居相对集中的地方,集中解决好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努力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质量;二是对一些居住边远,生存基础条件差,发展经济十分困难的地方,要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实行生态移民。加大新村建设力度,在经济上给予支持,技术上给予指导,生活上给予帮助,确保其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是要不断改善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加大教育和卫生投入比重,努力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

    三、结合建设生态旅游,打造少数民族特色品牌,开发旅游项目,走生态旅游之路。江口回族镇其基础条件、区位特点、发展潜力等都具有较大的优势,特别是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缩短了江口至西安一半的路程,位于江口的七亩坪风景区,距西安只有60余公里,西安市有近30万人的伊斯兰教信仰者,江口镇必将是他们休闲度假的最佳选择地,因而,在江口回族镇开发民族宗教活动基地必将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在经济发展项目上:一是要抓好适合少数民族的畜牧养殖业,加强技术指导,促进传统的生产项目健康发展;二是突出民族特色风格,发展民族“农家乐”,开发民族风味小吃,精心设计包装一批民族旅游产品;三是开发民族服饰,挖掘民族文化,体现民族风情;四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选择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开发项目招商引资,鼓励少数民族群众兴办各类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五、减轻教育和医疗卫生负担。中央从今年开始,将取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我们一是要确保每个少数民族学生都能接受到“九年制义务教育”;二是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三是对品学兼优的贫困少数民族学生可以考虑由政府协调牵线资助进入大学就读,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着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后备力量。在医疗卫生方面,要结合开展农村医疗卫生保险,认真解决好少数民族群众药价高就医难的问题,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提高医疗卫生质量。

    总之,发展好民族经济,努力构建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和谐社会,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随着中央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力度不断增强,发展民族经济的春天已经到来,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必将促进我县民族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共宁陕县委统战部
 马 玉 平
 2006年2月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