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宁陕县农业科技培训的重点及对策建议

作者:沈兰虎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6-03-06 00:00 【打印本页】

县药材食用菌发展办公室  沈兰虎

    农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业竞争加剧。竞争的根本是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质量。实践表明,只有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才能生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从总体上看,我县多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技术素质远低于发达地区。且由于小农经营,既少技术,又缺规模,生产力低下、经济效益差。平时的培训也仅仅是发点儿材料或以会代训,形式主义严重,培训效果差。培训内容与主导产业发展不相适宜。培训方式也有待于改进。因而,结合宁陕县情,加强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至关重要。通过有效的培训,可以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先进技术的普及应用,为实现农村主导产业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使农业走向质量效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农业科技培训的紧迫性

    1、实施农业主导产业需要农民掌握农业科技新技术。
    为推动和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县委提出了发展“食、药、游”主导产业战略、着力建设绿色经济小康县目标。要使目标如期实现,就必须形成区域化、组织化生产格局,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和壮大,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在新形势下,要保持宁陕农业主导产业持续稳定发展,需要农民掌握农业科技新技术。

    2、农业科技新技术推广应用需要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采取政府推动的方式,加大了农民增收措施落实力度,科技、农业、林业等涉农部门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强了农业优良品种和栽培技术的引进。这些新品种和栽培管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需要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

    3、农民自身素质低下已不适应农业生产的发展。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向城镇二、三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大都为50岁以上的农民和家庭妇女,农民自身素质较过去有大幅度降低,已不适应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需要。

    二、农业科技培训重点内容

    1、选定培训对象,确定重点培训内容。
    在拟定培训方案前,首先明确培训对象,掌握被培训人员的素质状况,紧密联系产业实际,按文化程度不同对培训人员进行分类,依据人员素质和生产需要确定重点培训内容。对乡镇领导、农技干部不但要系统介绍农业生产中的实用技术,而且要从宏观上讲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特点及发展趋势,以便他们在工作实践中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对村干部和科技示范户,依据他们的实际需要,进行重点培训,使他们成为新技术下乡入户的带头人,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2、注重经济效益,结合项目开展培训。
    在培训内容上,根据各乡镇主导产业实际,突出特色产业建设,注重经济效益,结合技术项目开展培训,深受农民欢迎,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去年4月份,由县委陈书记亲自主持在金川镇召开的“板栗科学管理培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培训会后,各乡镇开展大规模技术培训,县直部门纷纷捐助农用物资,加强栗园综合管理。当年板栗产量增长幅度较大,产品市场销售对路,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又如宁陕大部分乡镇海拔都在1000m以上,土质、水份、气候均适宜于猪苓生长,加之市场价格走高,于是县委、县政府采取以会带训的形式在江口镇已连续三次召开“猪苓基地生产现场会”,引导农民发展猪苓产业。止目前,已有相当农民从这些实用技术项目中尝到了甜头。

    3、按照农时季节,开展实地技术培训。
    农业生产,春花秋实,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因此,培训工作必须与农时季节相符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才能提高培训效果。如在春季,结合作物播种,农技干部带着剪刀、农膜、种子、配方肥料等农用生产资料进行实地技术指导,边讲边操作,农民边学边看,容易掌握,收效显著。在作物生长时期,结合中耕除草、施肥,就把化学除草、配方施肥技术培训安排在此。农民看到了实用技术带来的实效,就主动学习使用。在作物收获或冬季农闲,适当集中并有侧重地系统介绍一些农业实用技术。这样有急有缓,有主有次,长短结合,又切合生产实际,使培训工作确实象农民所说的,是送“及时雨”,这样的“三下乡”要“常下乡”。

    4、课堂培训与现场操作相结合,提高培训质量。
    农业是一个物质再生产与技术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必须在了解农业生产原理和技术特点之后,采取课堂讲解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实际效果,提高培训质量。如在讲猪苓半野生栽培时,在受训者初步掌握微生物原理的基础上,再深入地块自己动手进行规范化种植,加深印象,增强学习效果。

    5、抓市场观念教育,提高农民适应市场经济能力。
    技术的提高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但经济观念落后也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因此,在抓农业技术培训中,应加入观念教育内容。用市场经济、商品观念教育农民,破除传统经营观念,让农民多种市场前景看好、销路顺畅的特产作物,以增加收入。发展地道药材,走稳产稳收之路,确保农民增收措施落到实处。

    三、强化农业科技培训的对策建议。

    1、形成培训合力、扩大培训范围。
    根据宁陕实际,由科技部门牵头,利用县乡党校这个阵地,抓住中省实施农业科技培训“阳光工程”这一机遇,组成由农业、林业、农办、乡企、经贸等部门直接参与的宁陕“万名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千名农村能人科技培训工程”、“县域欠发达乡镇扶贫培训工程”,进一步加大乡镇干部、优秀科技示范户、专业户的培训力度,通过示范和辐射效应,带动更多的农民,真正形成“户有明白人、村有技术骨干、乡镇有推广队伍”。

    2、建立培训联系网络、上下联动互动。
    在培训工作中,要考虑到农村基层组织领导工作的难度和山区主导产业多而杂的特点,县乡党校应与科技、扶贫、农业、林业、乡镇政府的领导统一思想,相互协调,制定出近期、中期培训计划,明确责任人,建立有效的基层培训联系网络,使培训工作组织得力,进展顺利,针对性强,效果明显。

    3、常下乡指导,解决实际难题。
    农业培训与其它行业不同,它的第一线是在农村基层。因此,应充分考虑区域性、专业性、本地性的特点,组织专家或过硬业务干部赴乡镇、村组实行现场培训指导,切实解决生产、种植、养殖、包装、加工等环节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多作现场示范指导,提高培训质量。在基层推广的技术必须成熟、实用、经济、有效。

    4、紧贴科研成果,推广农业新技术。
    当今国内外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正在加速发展,新思维、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涌现。因此,教育培训内容也要相应保持适应性、时效性和针对性。根据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及我县农业的实际情况,在重点进行传统农业技术培训的同时,也要瞄准微生物学、良种培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农业新技术,强化培训内容,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使广大农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