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云
2004年,宁陕颁布实施了全县旅游总体规划,继而在开发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初步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为基础、以富民为根本、以市场为生命、以社区性开发为载体的生态旅游发展路子,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批重头项目开工建设,投资规模超过10亿元。
几年来,我们不断深化对县情、市情,乃至于省情的认识,找准自己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位置,从而坚定了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建立县域主导产业、促进宁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心。同时不断深化对生态理念的认识,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把握生态旅游开发,坚持自然与文化、企业自主开发与社会参与的有机结合,拓展发展视野,激活开发机制,避免走传统旅游开发的老路。
传统旅游开发,重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的改造或重构,它以建设景区为根本出发点,突出旅游性和观赏性,而对当地社区如何融合于开发缺乏考虑或有意无意地排斥,结果出现一种现象:一个景区开发的过程,就是产生大量旅游移民的过程。独立的景区与当地社区基本上是两张皮,谈不上产业关联度,对地方经济的带动力也很有限。
既然生态旅游涵盖了自然和社会两大要素,那就不能把当地社区排斥在开发之外,必须从规划设计阶段就要把社区人群和社区文化一并考虑,而且作为灵魂性的要素来把握。我们在开发过程中,与开发商一起探索最佳开发模式,形成社区性开发的共识,并付诸实践,等到了当地社区居民的欢迎和拥护,也丰富了开发的内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主导优化资源配制。政府主导不是把具体项目拿在自己手中,而是大胆把项目放到市场之中。政府坚持按既成的旅游总规办事,提出既顺应市场要求又符合社区意愿,既照顾开发商理念又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既考虑重构性开发又强调原生态保护的资源配置原则,统一政、企、民三个方面的认识,发挥三个方面的积极性,保证开发从一开始就具有正确的路径。宁陕规划中的六大旅游景区和六大旅游集镇,就是突出“秦岭森林休闲”这个大品牌,坚持“社区有机融入”这个大要求,从区域的生态特色性和经营景区的特色性出发来考虑的,使景区各有特色,互相补充,相互吸纳,提高“二次进入”的程度。这些原则的坚持,端正了招商引资的目标性,而不是“拾到篮子里都是菜”,一些投资能力很强,但不符合保护性开发和排斥社区参与的项目,我们理智地放弃了。
二是企业开发确保应有投入。资源优化配制后,企业是开发的主体,成败取决于投资的力度。但生态旅游开发是长线项目,不能简单地急于求成。长线并不意味着拉长战线,漫无边际,年年无起色。政府在坚持清醒、理性的资源配置前提下,主要在企业制定建设性详规阶段严格审定,一旦专家评审确定下来,加快帮助企业完成立项报批,办理有关手续,督促其尽快进入实质性开发。开发中尊重企业开发投资计划,按市场规则办事,不提出超阶段、超基础的干预性意见。目前正在加快进行的皇冠休闲度假风景区和皇冠旅游集镇建设、上坝河国家森林公园暨国际国内狩猎场建设、旬河水上游旅项目开发等,都在快速有序地推进之中。同时,七亩坪高山峡谷探险风景区、南京坪高山疗养中心、蒿沟周末城市休闲苑区、汶水河水上游乐项目等,都在进行认真的规划完善、评审之中。企业表现出的积极投资热情,旬河上游秦岭峡谷漂流项目从招商洽谈、签订合同到立项建设、一期工程投入运营,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创造了宁陕生态旅游开发的高速度。
三是社区参与激活社会资源。生态旅游开发是全民性的经济社会行为,需要社会资源最大限度的投入。
社区参与不是简单地把当地居民的生存、生活、发展强加给企业,把居民安置简单地甩给企业,而是从一开始就把社区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资源,有机地配置到开发项目之中去,把社区迁置、重构以及一些部位的原生态保护作为一种特色民俗、民风、民情项目,加以丰富和升华,使之成为景区旅游项目的有机体,为景区提供文化参照和社会背景。如皇冠旅游开发中,对开发区内原居住分散的居民,一部分没有经营能力的人,如五保户、低智力人、重度体残人,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将他们异地搬迁,妥善安置,其他愿意参与开发的人,由开发商按“拆一建一”的办法,集中建设民俗新村,并进行从业培训,按景区整体经营要求,直接从业于民俗旅游经营,同时企业安置当地居民就业,帮助他们取得稳定的劳务收入。旬河漂流项目、上坝河景区则把一部分旅游食宿功能转移给当地农户,并出资帮助他们提升经营档次,这样企业既扩大了景区接待能力,实现了低成本扩张,也使原居民有机地融入旅游开发中,相得益彰,实现多赢。社区参与还重在发展乡村旅游。我们在西汉高速公路、210国道沿线及六大景区辐射区,结合新农村建设,系统规划了十余个旅游新村建设项目,如渔湾水上农家乐园区,寨沟朱鹮野化基地,老县城百年老镇,蒿沟山地农家乐园区等,在全县扶持了15户示范农家乐,每户农民平均投资10万元以上,档次和特色都有了新的提升。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全县最终形成以六大景区为核心,以六大集镇为依托,以系列乡村旅游为扩展的整体联动效应,构建富有生机的宁陕旅游大社区。
四是打造特色实现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区别与传统自然观光旅游的最大特点在于,前者是以整体生态的良好性为旅游者提供感受、参与、融入的机会,后者则以生态的特异性为旅游者提供追求新异感知刺激的机会,它不在乎路途之远,前者的二次进入性要大于后者,因为它是一种出行距离适宜,可以多次进入的“第二休息环境”。过去宁陕打出“西安后花园”的招牌,现在又提出“在城市工作,到宁陕休息”的口号,把宁陕当作城市人的“休息室”,并将其作为极具亲和力的品牌进行全面打造,必将显示出它应有的魅力。二次进入,取决于休闲的环境的优劣,它必将长久地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这就要做足“参与性”的大文章。实践中,我们除了在大景区建设上突出各自的特色外,在每一个区内和点上,也注重参与项目的特色性,如提出“吃之以土,住之以野,行之以隐,游之以趣,购之以特,娱之以异”,就是力争在饮食上突出地方风味,在居住上融入生态,在景区通行上与自然山水结合,在游乐上提高可参与性,在旅游购物上集中地方特产和特殊旅游纪念品,在娱乐上引入民俗文化展演、独特的旅游项目如狩猎、高山峡谷探险、民俗结庆等。以特取胜,应特而续,以特而华,依托大秦岭这片大福地建好宁陕生态旅游的大乐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