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培育绿色经济  构建和谐新农村

作者:廖佑林 马先友 郑伦芳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7-06-07 00:00 【打印本页】

—宁陕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宁陕是一个山大人稀、人口居住分散、经济文化落后、基础设施底子薄弱的贫困县。在这样的基础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就更加艰巨。去年县委、县政府确定在城关、汤坪、广货街、皇冠四个镇的六个村抓点示范,今年又在四亩地、江口、龙王、筒车湾等五个乡镇确定了三个重点村、21个推进村,共30个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年来,各级干部和农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拉开了宁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帷幕。为了及时总结干部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反映客观问题,探索宁陕新农村建设之路,县政协经科委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深入城关、江口、广货街、筒车湾四个镇8个村的部分农户采取调查问卷、现场观摩、查阅资料、听取党委政府情况介绍、分析研究等形式对宁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主要成绩与基本经验

    自党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以来,各级各部门干部和群众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结合县情、村情实际,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走产业支撑、基础突破,社会事业、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党的建设同步发展的建设之路,以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为重点,以培育绿色、发展绿色、经营绿色为抓手,实现了宁陕县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端。

    一是规划到位,特色明显。我们所到的村都有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而且规划起点高、内容全、创意新,体现了新村庄、新设施、新环境、新亮点(农民增收)、新农民、新风尚、新管理的农村风貌。规划紧扣村情,彰显特色,如寨沟村乘势朱鹮“定居”该村,突出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发展绿色农业,定位建设田园风光型新农村;老城村依托城隍庙、古城墙、老母台、十八丈等旅游景点和距县城较近的优势,定位建设旅游服务型新农村;筒车湾镇许家城村利用西汉高速公路纵贯其境的交通优势和距西安、汉中较近又在西汉高速公路服务区和镇政府所在地的区位优势,根据全村的地形地貌等特点、分不同区域培植桃花园、李子园、木瓜园、白果园、杏子园,造就春赏花、夏乘凉、秋摘果的优美环境。同时,发展无公害种养业,定位建设生态旅游型新农村。

    二是呈现出培育绿色、发展绿色、经营绿色的态势。广货街镇的蒿沟村坚持以生态旅游为龙头,一业带多业,多业促一业和一村一品的发展之路,建成4个畜牧养殖大户和20万尾虹鳟鱼基地,30万袋珍稀食用菌基地,今春栽植核桃树苗24000株,加上原有核桃园每户平均2.5亩。我们走访中看到道路两旁整齐匀称的栽着楠树,地里新栽植的核桃树苗正萌发着新芽,村民们正忙于改造房屋、绿化庭院,为迎接游客的到来作着准备。谈论中村民们充满了依靠旅游致富的希望和信心。村支书鱼胜梅和秦岭峡谷漂流项目老板告诉我们,他们已与西安旅游公司签订了接待5万人的合同,西安旅游公司给漂流项目老板按66元/人分成,游客吃、住、购项目由当地村民经营。游客吃、住、购每人按100元消费计算可给当地村民带来500万元的收入,可解决当地100多人的剩余劳动力从业。全村160户有50户办起了农家乐,有60户正在筹备开办农家乐,预计以旅游服务为主业的农户将占到全村总户数的70%。同时在该镇党委政府的努力下,西安融鑫集团意向投资4520万元的秦岭山地开发项目正在进行编制规划、分析证论、项目评审等前期工作;陕西鑫新物业开发有限公司意向投资2000万元的唐兵马营内景区建设项目也已在做前期工作。随着旅游业在该村的兴起与发展,该村农户围绕旅游开展配套服务和以果、菜等为内容的绿色产业建设将成为该村农户持续增收的发展之路。城关镇旱坝村支书吕刚介绍说,旱坝全村227户720人有耕地面积502亩,属典型的人多地少村,解决农户持续增收的办法是实行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短期项目是袋料食用菌、建材和运输业。今年全村有20户从事袋料食用菌生产,平均每户0.5万袋;有三个石灰、石料生产厂,有20户的劳动力在石料场务工,每户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全村有35辆机动车,从事交通运输业的有30余户,大部分农户收入来源主要靠务工和农牧业生产。长效项目,一是发展口蘑菇,用来生产口蘑菇的原料主要是稻草等秸秆类,不消耗木材,且投资低(5元/m2),效益高,每平方米可生产口蘑菇15kg以上,每公斤9元,市场销路走俏。今年全村栽植口蘑菇11000m2,其中吕刚带两户贫困户栽植了1000m2现已产菇;二是栽植速生杨,培植食用菌的后续资源,发展食用菌生产;三是培植现有的1000亩板栗园和无公害蔬菜、农家乐等。

    三是以推广沼气为主的“三改一建”既促进了农村卫生环境改善,又推动了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去年,县农业局在城关、汤坪、筒车湾等八个乡镇11个村开展改厕、改圈、改厨、建沼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根除了粪乱堆、猪乱跑、垃圾随意倒的现象。去年全县建沼气1360口,每口沼气一年可节约木柴5000斤,1360口沼气共可节约木柴680万斤,每袋食用菌耗材按2.5斤计算,可生产272万袋,每袋纯收入按2元计,每户可增加纯收入约4000元,而且不增加消耗林木资源,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同时,沼液又是很好的环保有机肥料。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为培育绿色、发展绿色创造了条件。据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统计,2006年,六个示范村共维护村级道路39.0km,计划投资390万元的26km通村水泥路全面完成,已完成寨沟村十八丈瀑布道路建设,蒿沟黄草坪大桥即将竣工投入使用,修复农田60亩、护田河堤600m、堰渠3条5.6km,新建房屋50户150间,改造房屋200户600间,6个村级活动室、医疗室已全面启动,现已完成4个,完成人畜饮水工程6处,新修街道排水通道1000m,建沼气池580口。特别是蒿沟、寨沟两条通村水泥路对促进两村发展效果明显,被村民称为“致富路”。

    五是农村卫生环境得到改善,公共服务正在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救助制度得到贯彻落实。大部分村都有卫生管理制度,农户正在植树美化村庄,栽花美化院落。特别是城关镇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由镇政府出资按400元/月的标准为三个示范村各配备保洁员一名,有力地促进了示范村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调查的八个村中有6个村有卫生室,入户调查的户100%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五保户得到集中安置供养,各村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消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六是文明新风和谐进步的态势正在形成。镇村两级在挂包领导和包帮部门的支持下,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村党员干部群众进行了艰苦创业精神、“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宣传教育和旅游知识、种植养殖技能培训,还开展了创文明村、平安村、治安模范村等文明活动,组织村组干部、群众代表每月深入各户院落进行卫生大检查,制定了村规民约和村风文明标准。特别是广货街镇的蒿沟村注重村风文明建设的硬件投入,建篮球场一个,为群众安装电视接收系统24套,安装接收机100个,电视入户率由原来的46%提高到了80%,投资8万元新建了村两委活动室。

    一年来,示范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所取得的成绩给我们的启示是:以培育绿色、发展绿色、经营绿色增加农民收入是宁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条件;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农村和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面临的新问题

    一是认识上存在误区。去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宣传、贯彻,广大农民欢欣鼓舞,热情高涨。同时,部分农户对中央精神理解不够,误认为新农村建设政府是主体,农民是从属,国家包揽一切,新农村建设指日可待,对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没有足够的认识。一年的建设实践中又遇到各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资金投入不足和农民增收破题难等,又悲观失望,认为新农村看起来近,做起来远,就像是“水中望月,雾里看花”可望而不可及。二是新农村建设具体政策不明确。中央2006年一号文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虽然提出了总体方针、原则性规定和要求,但没有可供基层操作的具体政策,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有的乡镇领导和村组干部甚至感到困惑,如新农村建设中需农民大量的投资、投劳,村干部在组织农户开展投资投劳前,严格执行“一事一议”的制度,但是仍然怕超标农户告状,弄得里外不是人,处于两难的境地。三是政府投入不明确,干部农民心中没有底。一年每个村政府能投入多少钱,镇村两级不知道,镇上、村上制定规划、论证项目,材料搞了一大堆,但哪些项目能够获得上级资金上的支持,他们心中无数。去年全县六个示范村,三个在城关镇,镇政府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调剂十余万元投入到示范村建设,但县上没有给该镇预算新农村建设专项工作经费,长此下去,镇上也感到难以支撑。四是部分农户的增收尚需“破冰”。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农民增收当作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采取了诸多得力有效的措施,使大部分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但是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处于低水平的状态,特别是弱势群体和因病、因灾返贫的农户尤为突出,解决这部分农户的增收困难重重,尚需“破冰”,也只有这部分农户的增收问题真正解决了,才能达到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的目的。五是培育绿色、发展绿色、经营绿色的理念虽深入人心,但绿色经济在宁陕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如生态旅游虽然发展势头强劲,但“龙头效应”仍不十分明显,拉动绿色产业建设作用还不突出,绿色产品的种类虽然较多,但能形成绿色商品的很少,更缺乏名品、精品;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