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体会

宁陕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

作者:马玉平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8-06-02 00:00 【打印本页】

  中药产业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灿烂的瑰宝,是目前国际市场上最有前景、最有生命力、最有开发潜力的“朝阳”产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认真总结多年来宁陕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审视宁陕资源优势和发展机遇及趋势,确定把中药材作为全县的主导产业之一,集中力量抓点示范、倾斜扶持发展。通过几年的努力,中药材产业已经和正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随着全省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十一五”期间省政府对中药产业发展政策与布局的调整,我们又迎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小县、资源大县来说,如何进一步总结经验、克服不足、认清形势、抢抓机遇、找准着力点,打造地道优势品牌,实现中药产业的新突破,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一、我县中药材发展的现状

  宁陕县地处秦岭南麓,安康市北端,辖14个乡镇,98个行政村,人口7.4万人,国土面积367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0.2%。境内动物分区属东洋界(亚热带、热带)动物区系的北部边缘。冬季不太冷,夏季不过分炎热,植被复杂多样,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生活条件。据统计,县境内可产各类中药材1034种,其中植物药材975种,动物药材49种,矿产药材10种,常见药材有天麻、猪苓、秦党、杜仲、山茱萸、五味子等,近年挂牌收购药材300种,年收购量1000余吨。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植物资源,悠久的生产历史为发展中药材产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县委、县政府紧紧依托资源优势,把中药材作为兴县富民的主导产业之一来抓。通过政府扶持引导、部门乡镇配套服务和抓点示范,全县药材产业呈现出健康有序的发展势头,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区域化的生产经营格局迈进。同时,我们积极引进医药企业,建立GAP药源基地,为实现“公司+科研+基地+农户”的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中药材开发体系奠定了基础。具调查,截止2007年底,全县以天麻、猪苓、山茱萸、党参为主的药材种植面积达3万亩,产量776吨。其中人工年种植天麻40余万窝,猪苓人工半野生年栽培20余万窝,猪苓地存数65万窝,当年新翻10万窝,实现产值1000万元,全县人均增收100元以上。山茱萸、杜仲为主的木本药材50万株,还建立了桔梗、金银花、秦党、柴胡、黄芩等品种的试验示范基地,涌现出一批专业村、专业大户和示范乡镇。发展中药材,打造“秦岭绿色药谷”,实现富民强县,已在全县上下形成共识,变成自觉行动,掀起了空前发展热潮。

  ㈠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形势

  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具有发展中药产业的天然优势。近20年来,我国中药产业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年销售额已突破800亿美元。专家普遍认为,中医药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应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大幅度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包括中药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坚持中医药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中药产业。资源丰富的陕西省,已于2005年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目前,已具备了较为完整的中药产业体系。首先全省大宗中药材栽培品种达70多个,种植面积已超过300万亩,规范化种植面积达60万亩;承担的丹参、绞股蓝、山茱萸等6个品种的规范化种植研究项目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拥有山阳县、略阳县、旬阳县等10个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县;拥有留坝县、宁陕县、白河县、平利县、商南县等19个省级规范化种植基地县;拥有洋县、洛南县、合阳县等7个省级规范化种植示范园。其中,山阳县、白河县、平利县、宁陕县等10个县区为国家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其次,GAP认证位于全国前列。已通过国家GAP认证的品种有丹参、山茱萸、绞股蓝、天麻4个品种,认证品种占全国区域品种认证的10.5%,位居全国各省之首。三是创造性地探索出了适合陕西中药材基地建设的运行模式。基地建设过程中,汉中、安康、商洛等地政府、企业和研究院所积极实践、大胆创新,探索出了许多符合我省基地建设的运行模式,如陕西天士力植物药业有限公司首创了“公司+科研+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成为目前中药种植基地建设运营的主要方式;柞水县充分利用退耕还林政策,实行“木本上山、草本上坡”,药林结合、共同发展的模式,树立了经济开发与资源保护相结合的典范,实现了退耕还林的“被子”与经济收益的“票子”的有机统一。许多县(市)分别组建了中药材行业协会,采用“种植大户+药材经销商+政府”的组织形式发展中药材产业,有效的提升了区域内中药材种植水平,激活了当地药材小市场。四是地理标志申报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商洛丹参、陕西酸枣、平利绞股蓝等产品已取得地里标志保护,使这些药材形成了陕西地域品牌集群,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五是中药标准化研究成效显著。通过对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等一系列产品质量控制因素的研究,初步建立了既能够反映中药特点又符合国际要求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中药质量评价方法。2005版《中国药典》中的丹参、杜仲、秦艽等品种标准
    国家药检部是以我省的药材为主要研究对象制订的,进一步提高了我省地道药材的知名度。六是创新药物研发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陕西现有药物研究机构120多家,从事中医研究的科技人员近万名,在中药新药研究、中药临床应用研究、现代中药生产工程技术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实力和明显的优势。在中药提取方面,我省的制备色谱技术(奋力介质技术)、树脂提纯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七是生产、加工、营销体系日趋完善。全省除有中药制药企业100多家外,还有专业从事中药生产、加工、提取的大小企业200多家。截至2005年底累计已有171家制药企业通过GMP认证,5198家药品经营企业通过了GSP认证。八是利用信息网络平台,服务基地建设。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于2004年开通了“陕西中药现代化信息网”,建立了以西安为主站点,覆盖汉中、安康、商洛各市及部分县的多级立体网络服务体系,并实现多级分工协作,共同服务于中药产业。中药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已成为连接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及药农的桥梁与助手。

  ㈡ 我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主要作法

  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而推动了我县中药材产业的稳步发展。一是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直接参与和高度重视下,经过多方面的努力,2002年10月,我县被省上列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县”、“国家级绞股蓝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尤其是在省政府提出建设陕南中药产业基地的重大部署中,将我县列入重点县之一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二是县上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主管县长和主管书记、县长、人大、政协领导为正副组长,县级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定期、及时听取主管部门关于中药材基地县建设进展情况的汇报,研究解决产业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县上明确了包抓领导,落实了机构人员和经费,制定出台了扶持优惠政策,建立健全了考核奖惩机制,确保了全县中药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三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县委、县政府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宁陕县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及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建设实施方案》、《宁陕县中药材产业建设五年发展规划》和《宁陕县支持中药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及扶持优惠政策》,明确了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实施原则,奋斗目标,保障措施,提出了以发展猪苓、天麻、秦党、红豆杉为主要品种,逐步在汶水河、长安河、旬河、蒲河、池河五条流域建立五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和名贵特色中药材基地。四是抓招商,建龙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产品为核心,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思路,按照《优惠政策》,积极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医药企业联系洽谈,共同开发我县资源优势。2004年3月与北京某科研机构签定了猪苓有性繁殖合作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我们还将修改完善更加优惠的政策、广泛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前来我县考察、调研,投资开发中药产业,唤醒药材沉睡的宁陕富翁,真正把宁陕建成全省最大的西部独有的“绿色药谷”,全国闻名的“秦党之乡”。

  二、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县在发展中药材产业中虽付出了一定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发展势态喜人,但从近期调查来看,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待于在今后克服和改进。

  ㈠ 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宁陕县属贫困县,实施天保工程后,工资靠转移支付供给,是典型的吃饭型财政,没有能力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中药材研发和基础建设,科技三项费的安排也低于其它相邻县,所以,中药资源的开发主要依赖于上级的资金扶持和招商引资,自我开发和创新能力低,制约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进程。
  
    ㈡规模化程度小。通过几年的集中发展,以猪苓、天麻为主的大宗药材已发展到65万窝和40万窝,中药材面积达到了3万余亩。但如果批量定单收购或企业批量加工,仍然满足不了大药商、大企业的需求。所以在销售上处于销售原始产品、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的延长也受到制约,药材销售体系尚未形成。
  
    ㈢品牌意识不强。品种多而杂,缺乏品牌。秦党、秦岭猪苓等药材是全国有名的优势地道药材,但现在没有任何企业和单位申请地方标识保护和商标注册,固有的知识产权未得到有效的保护,未能显现品牌优势。
  
    ㈣种植技术不规范。在以猪苓为主的中药材栽培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