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陕县农业及农村经济工作坚持以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劳务输出“两条腿”走路,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县上下采取有力措施,拓宽增收渠道,减少生产成本,有效克服了电价上涨、农资涨价、自然灾害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不断扩大增收空间,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农民收入的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全市各县区的前列。
一、农民收入构成情况分析
根据家庭和行业统计两种方式调查分析,2005年至200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8%,年均增加196元。
1、收入基本构成情况
根据家庭统计调查分析,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62元,比上年增加151元,增长11.7%,其中:工资性收入达到596元,占36%,增加21元,增长4%;家庭经营收入652元,占39%,减少36元,下降5%;财产性收入142元,占0.9%,增加114元,增长407%;转移性收入272元,占1.6%,增加51元,增长28%。
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40元,比上年增加278元,增长17%,其中:工资性收入达到687元,占35.%,增加91元,增长15%;家庭经营收入818元,占42.%,增加166元,增长26%;财产性收入122元,占6%,减少20元,下降14%;转移性收入313元,占16%,增加41元,增长15%。
2、行业收入情况
根据行业收入调查分析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62元,比上年增加151元,增长10%。其中:来自劳务纯收入583元,占35%;种植业382元,占23%,比上年增长2元,增长1%;林果业80元,占5%,比上年减少23元,减少22%;养殖业70元,占4%,比上年减少25元、减少26%;乡镇企业120元,占7%,比上年增加10元、增长9%。
200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40元,比上年增加278元、增长17%。其中:来自劳务纯收入674元,占35%,种植业437元,占23%,比上年增加55元、增长13%;林果业100元,占5%,比上年增加20元、增长25%;养殖业150元,占8%,比上年增加80元、增长14%;乡镇企业131元,占7%,比上年增加11元、增长9%。
3、增(减)收因素
(1)主要农资化肥、农膜价格稳中趋升,农副产品价格上扬,给农民增收提供了一定空间。
(2)国家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充分调动了农民发展粮食生产和特色农业的积极性。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退耕还林补助等国家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高涨,有效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应用。
(3)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订单农业和集约化经营呈现出了良好发展势头,规模经营效益得到了稳步提升。
(4)以乡镇企业、农家旅游为主体的农村各类企业发展较快。民营、个私企业在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中持续快速发展,农民在本地企业得到的收入稳步增长。
(5)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新进展。2007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继续做大做强,农村劳动力无论在产业还是在地域方面的转移人数均明显增多,外出务工人员收入进一步提高。全县共输转劳动力1.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7816万元。
二、农民增收慢的原因
1、成本因素。受电价、油价、种价、饲料价等上涨的影响,农资价格也呈现上涨趋势,较大幅度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生产费用支出加大,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减免农牧业税、粮食补贴等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受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投入因素。由于目前农民配置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成本较大,大部分农民难以承担,而且农村融资渠道较窄,筹资代价较高,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农民发展以设施农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
3、素质因素。由于相当一部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缺少增收致富的信息和技能,甚至缺少发展高效农业和劳务输出的信心和决心,很难实现收入的有效持续增长。
4、市场因素。由于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原始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滞后,又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致使农业生产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增产不一定增收,增收不一定持续。
5、自然因素。受干旱、低温、雨涝、病虫危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加之政策性农业保险滞后,很难保障农业稳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三、确保农民增收的对策与建议
1、抓基地,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一是在稳定发展优质农产品的同时,把脱毒马铃薯产业作为全县战略性主导产业来培育,在种薯繁育、技术示范、市场运作、龙头带动等方面狠抓落实,力争在种植效益上有新突破。二是大力发展以“一菌三园”为主的特色农业,力争在果菌约优质产品开发上有新突破。三是加快发展畜牧产业,通过实施畜牧强镇、畜牧专业村、畜牧大户等措施,扩充总量,提高品质,力争在发展规模养殖和畜禽养殖小区上有新突破。
2、抓管理,提升劳务产业质量,树立现代农业的宏观发展理念。一是在质量上求提高。积极整合县内培训资源,运用多种形式培训农村劳动力。二是在领域上求突破。力争走出西部,走向东南沿海和发达地区上求突破。三是在输转载体上求规模。积极扶持县内种、养、加、运、销专业大户,培育劳动力输转载体,吸纳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
3、抓项目,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一是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二是切实提高耕地质量。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洁净能源。积极发展农村沼气、秸秆气化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四是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发展后续产业。五是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解决农村安全饮水和乡村道路通达问题。
4、抓培训,培养新型农民,造就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组织实施“阳光培训工程”、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文化知识、农业实用技术、职业技能、法律法规等培训,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成为有较强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5、抓服务,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成果的引进与转化。二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工作,为农民大幅度增收提供智力保障。三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强化服务职能,完善服务体系,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6、抓投入,用足支农惠农政策,带动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一是认真落实“两减免、三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二是全面落实国家投入“三农”的三个“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的投(融)资等各项支农政策;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村建设。三是积极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逐步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四是坚持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规范土地流转,鼓励种田能手和龙头企业整合土地资源,集中增加农业投入,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7、抓典型,坚持整村推进原则,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要求和“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部门协作、项目支撑”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村推进,综合配套,把每一个新农村示范点都建成规划科学、环境优美、风格独特、设施完善、产业突显、收入稳定增加的高标准综合示范点,确保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