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道德的力量

作者:孙丽 唐明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9-10-30 00:00 【打印本页】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五千年文化历史孕育了传诵至今的优秀传统美德,有爱岗敬业、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有入则孝、出则悌的道德观念,有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有奋不顾身、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
     
    敬业奉献模范:尹学金

    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出了培养人才的艰辛。在宁陕中学,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在教师岗位一干就是30多年。1995年,他带领指导学生创建“宁陕县动植物标本馆”、“秦岭中草药标本室”,指导学生采集、制作标本,被命名为“陕西省科技教育基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科研和生态环保考察等系列素质教育活动,个人撰写教研论文获奖17篇,其中国家级发稿8篇,5篇选入《生物学通报》刊出;担任“生物百项”、科技创新大赛和研究型学习组织和指导工作,1997年以来荣获市级奖174项、省级奖78项、国家级59项,并多次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辅导员等多项荣誉称号......他就是尹学金。

    回首尹老师的工作经历,是一圈圈耀眼的光环;看到年近60岁的尹老师,年轻时候因化学试验落下的驼背更显佝偻;多年担任高三年级生物教学组长,耗费大量的业余时间对生物的摸索、探究,尹老师裸眼视力双眼加起来还不到0.1,看书写字要借助放大镜,修改论文要通过别人阅读来完成。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30年工作如一日,长期致力于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骄人成绩。2006年,尹老师牵头组织的绿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学校被命名为“全国绿色示范学校”,他本人获得全国绿色学校优秀教师奖。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骄傲自满,尹老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热情,这种精神让人敬仰,这种精神让我们铭记。
     
    敬业奉献模范:张修根

    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作为一个常年从事农业畜牧推广工作的张修根来说,他深知肩负的责任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性。作为一个人外乡人,他也曾寒冬腊月,翻山越岭,险些丧命;他不怕脏、不怕累,克服重重困难,为农民送去技术、知识和希望;他爱学习,肯钻研,常年奋战在农业一线的工作经历练就过硬的业务素质,成为我县畜牧战线最具权威的骨干。

    1997年,他亲自饲养了地一头用于人工授精的种猪,使我县生猪人工受精从无到有,并逐步在全县推广实施;他精心挑选、调运畜禽良种,为我县畜禽品种改良和升级换代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培养了一大批养殖技术能手、兽医技术人员和村级防疫员,促进了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他严格执法,不徇私情,依法办理几起重大违法案件,为规范全县动物卫生和兽医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热爱自己的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尽职尽责,把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奉献给宁陕的畜牧兽医事业,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赞誉。
     
    孝老爱亲模范:刘荣美和杜大霞

    古曰: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在宁陕,有这样两位普通的女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真情实感,孝敬双亲、侍奉床头,在当地传为美谈。
    
    杜大霞,家住丰富乡北沟村,全家5口人。为了照顾抚养自己成人的母亲和双目失明的婆婆和13岁的孩子,她和丈夫一道就近打零工,因为每天要往返60里的山路为老人买药,两个人放弃了出门务工的想法,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微薄的收入精心侍奉两位年迈的老人和照顾上学的孩子。

    偏僻的小山村,杜大霞用自己柔弱的双肩和丈夫同甘共苦,辛勤劳作,书写了大写的“人”字,多次受到市、县妇联的表彰,用实际行动给大家上了生动的一课。
     
    太山庙乡传唱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她是五口之家的唯一劳动力,支撑起多灾多难的贫困之家;她14年独自扶老携幼,艰辛度日,由美丽的村姑变为憔悴的村妇,却痴心不改;她照顾丈夫无微不至、不离不弃,挚爱深情在大山深处演绎传奇。她就是刘荣美。

    14年前的一场飞来横祸,丈夫整个下肢失去了直觉,打乱了原本幸福的家庭。只有20多岁的刘荣美,每天早上5点多就下地干活,7点多回家做饭,背丈夫到院子晒太阳,除了照料丈夫,刘荣美还要照顾年迈的婆婆和两个孩子。

    看着日渐消瘦的妈妈,孩子都不想上学了,刘荣美知道后,鼓励孩子,千辛万苦供他们上学。“很感激她照顾我这么多年,一直对我这么好......”看着妻子独自撑起的这个家的艰辛和劳累,丈夫邹德斌边说眼角滚出了泪珠。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丈夫和孩子对刘荣美的感激,如今刘荣美的女儿已经上初中三年级,儿子已经小学毕业,相信在她们面前的将是希望。
     
    见义勇为模范:梁应昌

    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在江口回族镇,在刘永安担任江镇村主任期间,从自身做起,从平凡的小事做起,为弱势群体、贫困人口扶危济困,救受伤群众于危难之中,护送弱势群体到医院救治,在群众急需时慷慨解囊。10年来,他所做的好事,如同甘露,好似珍珠,撒播在人们的心田。

    1997年,当刘永安还在上中学时,在路上拣到了一个钱包,里面有几百元现金、证件、信用卡等,他按照钱包里的长途电话联系上失主,并把钱包如数交到失主手中。2007年,闻讯西万公路翻车后,刘永安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用自己的车把三个伤者送到江口卫生院救治。同年5月,过路车辆将村民的小孩撞伤后逃逸,刘永安二话不说,拦住另一辆过路小车,追赶到105公里处,将肇事逃逸车辆拦截,交给当地公安,为死者家属挽回经济损失11万元。

    刘永安利用自己的货车免费为灾民建房拉管道、为村民拉核桃,主动垫资为群众建自来水管道、修公路。10年来,不知道他为多少群众做了好事,也算不清他花了多少钱,有人问刘永安合算不,他说:虽然个人利益损失点,但是为群众办了许多事,这是最大的合算。
     
    助人为乐模范:刘永安

    俗话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在武警宁陕县中队有这样一位军人,面对各种突发事件不怕牺牲,冲锋在前;他是一名党员,反应迅速,积极向上,用实际行动兑现了党旗下的铮铮誓言。他就是梁应昌。

    2008年的冬天,正准备吃下午饭的梁应昌,突然听到了一阵呼救声。查明是对面山上几个人影发出的声音后,他立即和5个战友第一时间来到了事发地点,原来是有人腿摔断、被卡在半山腰,经过和地面营救小组的商议,梁应昌和战友徒步爬上山,将小孩安全救起。

    2008年底,下午梁应昌刚吃过饭,猛然听到了一声闷响,再一看靠近中队的210国道上一辆重型油罐车冒出一阵黑烟,经过查看,爆胎导致了油泄露,随时可能有爆炸的危险。经过简单的分析,梁应昌一边疏散围观群众,杜绝火源;一边组织官兵对道路进行了清理,在第一时间把灾害降低到最小。

    2004年以来,在宁陕参军的梁应昌多次为当地排除安全隐患,解决受伤人员,共荣获5次部队嘉奖。

    总有一种力量,会震撼我们的心灵;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泪流满面。六个普通的宁陕人,用自己的信念和意志,不畏艰辛,持之以恒,不断向前。有的默默耕耘,有的坚韧不拔,有的至真至善,有的慷慨无私,有的奋不顾身,不同的是他们人生的经历和境遇,相同的是面对挫折,从心灵深处迸发的热情和能量以及对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