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

灵山秀水溢药香

作者:周安平 来源:安康日报 发布时间:2005-04-28 00:00 【打印本页】

——宁陕县猪苓药源基地建设记实

    2002年,全县发展1.8万窝;2003年,全县发展8万窝;2004年,全县发展25万窝;今年,全县发展42万窝。

  这是宁陕县猪苓药源基地建设的一组数据,从中不难看到递增速度之快,标志着宁陕向全国猪苓产业大县挺进的步伐加快。

优势产业  高起点发展

    地处秦岭南麓的宁陕,森林覆盖率达85.6%,生物资源高居西北之首。境内动植物药材千余种,列入国家药典的重点名贵药材就有近百种。遍布山林的野生猪苓久负盛名,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全国猪苓虽广有分布,但以陕西所产品质为佳。宁陕平均1300米的山地海拔和北亚热带的湿润气候,及所产猪苓的优良品质,是全国少有的最佳适生区。宁陕人抓往中药材现代化建设历史机遇,提出了建设全国“猪苓之乡”的宏伟目标。

  在江口镇冷水沟村高家湾里,遍布林下的半野生猪苓已连成一片,很是壮观,宁陕县第三次猪苓产业建设现场会正在这林间召开。村支书陈武华告诉大家:村上80%的农户参与到猪苓种植中,目前拥有6.5万窝,千窝以上的大户21个,去年全村收入50多万元,人均增收超过500元。

  宁陕在建设绿色经济强县的进程中,通过科学的调研决策,确定把猪苓产业发展做为山地药材的龙头来抓,实施规范操作,重点突破。

  围绕全国“猪苓之乡”的奋斗目标,宁陕在全县14个乡镇中的11个乡镇进行了半野生化规范种植,每乡镇两到三个的专业村也落到实处,数百的专业大户正引领着特色产业的新风采。

  县委书记陈明介绍到:在猪苓产业发展中,我们将以产业的覆盖率为标准,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服务、资金扶持、市场对接多项措施,切切实实把猪苓种植变成富民兴县的强势产业。

做优做强   规范化种植

  保持猪苓的地道品质,是产业腾飞的基础。宁陕在科研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结合传统种植经验,以半野生人工规范化种植为依托,实现了规模、效益、品质的三同步发展。

  地处边远的新场乡花石村村民刘朝海,利用树枝梢头做菌体,采取联户种植的模式,发展猪苓3000窝,成为产业发展上的一面旗帜。江口冷水沟村覃成云把土办法与新技术相结合,从试种几十窝开始,到今天的6000多窝的规模,收益更是3000元、2万元、10万元、30万元的直打滚。他高兴的说:这个产业真的有前途,乡亲们发展的积极性很大,富民政策靠这个把稳!

  2002年宁陕被陕西省列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后,他们积极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制药企业联系,与北医大、中科院联手建立了示范基地。2004年中国安康药洽会上,宁陕精心选择的2个猪苓种植、加工项目分别与北京、天津等地答成议项,猪苓有性繁殖、饮片加工正在积极的筹措中,为规范化种植和产业的良性发展筑牢了基础。

  县长陈伦宝告诉我们:宁陕将以猪苓规范化种植乡镇为龙头,夯实专业村组、专业大户网络体系,实现农产业的规模效应。

  科技局的猪苓产业发展规划中,宁陕汶水河、长安河、旬河、池河、蒲河五大流域基地建设都明确在册,而更令人振奋的是,他们准备在近两年的努力下,把猪苓发展到60万窝以上的水平,加上粗级产品的加工,打造成一个亿元的产业链,为7万群众小康奠定扎实的基础。

富民项目   加速化扶持

   在促农增收中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检验为民谋利的重要标准,也是困扰发展的一道难题。宁陕在猪苓产业发展中,注重市场主导、措施引导、示范指导和服务先导等措施的落实,真正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

  宁陕11个适应猪苓种植的乡镇都成立了主要领导牵头的产业发展机构,正职都有200窝以上的扶持点,副职都有50窝的联系点,鼓励一般干部保留待遇、脱产进行发展引导,村组干部带头发展猪苓种植。冷水沟村党员陈武华、万福平、陈道义等在专业村的建设中,为基层组织的说服力做了最好的注解。

  县财政局负责人说:这几年我们每年都有安排200万元的政府贴息扶持资金,按目前的发展速度来看,已经调动各方面的投入2000多万元,有力地支撑了产业的发展。

  宁陕县人大、县政协也把猪苓产业发展列为重要的调研考察议题,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深入视察,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提供决策依据,并积极发挥外联优势,加快招商引资,提升产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