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

宁陕县中药产业发展综述

作者:徐海 来源:宁陕县档案史志局 发布时间:2005-08-09 00:00 【打印本页】

   宁陕素有“中药材之乡”的美誉,宁陕人民有种植、采集、加工中药材的悠久历史。明清时期中药材种植已成规模,新中国成立之后,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振兴宁陕经济,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中药材生产与开发,即使在“文革”浩劫时期,也把药材采集和收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称作“小秋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政府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逐步深化对县情的认识,把中药材作为支柱产业之一,加强领导,加大投入。进入新世纪,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陕南现代中药产业基地的决策,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建设绿色经济安康战略,突出发展“药、水、游”三大产业,推动安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县,发展“食、药、游”三大产业,打造“秦岭天然绿色药谷”的决策,进一步加快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截止2004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3208亩,产量达1534100公斤,产值达2849万元,研究宁陕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总结经验教训,对于推动宁陕中药材产业发展,建设绿色经济强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宁陕地处秦岭东段南麓,最高海拔2965米,最低海拔540米,气候立体差异十分明显。年平均日照时数1668.4小时,日照度38%,年平均气温12.3°C,年平均无霜期216天,年降水量921.2毫米,年湿润指数1.38;土壤以理化性能良好的棕壤、黄宗壤为主,有4个土类、10个亚类、23个土属、56个土种,平均PH值为6.8,平均有机质含量在190以上。县域高、中、低山植物成分十分复杂,过渡性明显,建有北亚热带和温带植物类型,并含有许多特有种属和特有的单种属,是我省不可多得的中药材最佳适生区。秦岭是全国闻名的“生物资源基因库”,也是天然生物药用资源宝库,素有“中药材之乡”的美誉,优良的植被、气候、土壤、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为我县孕育了极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据普查,县域内有各类中药材1034种,其中植物类药材975种,动物类药材49种,矿物类药材10种,列入《中国药典》就有370种,常年收购的有130多种,列入国家管理的各类药材70多种,秦党、麝香、熊胆、猪苓等中药材以质优价廉俏销省内外。经有关部门对我县绞股蓝、天麻、党参、猪苓、枣皮等地道药材进行检测,其有效成分含量居全省之首。久负盛名的天华山秦党以其狮头菊心、肉质甘甜无渣的特有品质,早在明清时期就享誉海内外。

   宁陕县中药资源开发历史悠久。唐代“药王”孙思邈深入秦岭发掘药物,著有《千金翼方》,为唐代颁布世界最早的“药典”《唐本草》奠定了基础。清嘉庆九年(1804年),徐姓人于蒲河东木河始种党参,获利较大,后逐渐扩展至天华山、西河、上两河、旬阳坝等地。20年代,有四川人徐伯川、黄国佐在两河广租山场,大量雇工种植党参。徐伯川在周至县终南镇设有专号,每年党参收获后,包装成捆,请人力出田峪河运往终南镇批发转销,生意颇为红火。徐伯川走后,黄国佐将药山继而扩大,雇工多则百人,少则数十人,仅勤杂工就有10余人,每年收干货300包,约15吨,运往西安等地销售。

    民国九年(1920年)前后,有河南沁阳人李子高(李振京)在关口中街开“振兴隆”药行。专门经营党参,请河南人郜君明总管业务。党参来源于黄国佐药山,郜君明自己也在两河一带租种有大片山场种植党参,同时在太山庙胭脂坝也发展种植了大片党参。长年雇请苗怀敬、张XX(绰号张飞)等三位把式加工管理党参。在收获旺季,还经常从汉中请来众多技工在关口统一加工包装。其程序是先洗净泥土,然后装入烤箱用硫磺烟熏,熏好后的党参用汉中龙须草,每2斤捆成一把,上贴“李振京”三字标签,然后装箱运至石泉,经汉口在运往江西、京、津、沪等地,远销港、澳和南方群岛等诸多地区及国家。清末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县内各深山老林的农户种植党参较普遍,当作一项庄稼,有的放牛娃也砍一块地种植党参,最高年产量约20余吨。民国三十八年(1939年)西河寨恶霸彭源洲死后,县公产管理委员会将彭源洲韭菜坪之党参山场收归公有,雇工生产。到民国三十年(1946年)后,党参销路不畅,行价大跌。那时县上公产管理委员会把两河药山挖的党参入包,雇工背运,由田峪河经店子头运至西安东关药行,每包卖价70余元。随后务党参的人户日渐减少。

    解放前,本县的集镇大都没有中药铺,为殷实人家所开,一般有字号(多以吉祥或掌柜名字取名),药铺一般有1-3人,全县共有中药铺30多家,以李子高的“振兴隆”药行最为有名。

    药工,是指专门从事加工炮制及调剂的技术人员,中药炮制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多是家境贫寒之人从事此项职业。终生做药工人员很少,后来大都学成中医,仅少数人独立挂牌开业。解放前后有名的药工有吕宗敏、陈瑞亭、廖宗仁、卢多庆、叶怀仁,其中较为突出的要数吕宗敏、陈瑞亭。

 

   
    新中国成立后,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振兴宁陕经济,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中药材生产与开发,大力发展包括中药材在内的山货土特产,由供销社进行收购,1955年收购党参达5万多斤。1956年,全县中药铺均加入了公私合营,后来有的办成了联合中药店,有的办成联合疗所。1957年3月成立专司药材生产和经营的县药材公司,有职工20余人,县药材公司设关口、江口两个点。1958年县政府在柴家关办起天华山药场,当年上劳80余人,主要种植党参,播种面积近400亩,1961年省药材公司无偿投资1.1万元,因管理体制不顺,生产沿用老办法,大面积砍树,火烧撒播,管理粗放,亩产不到百斤,1977年有职工7人 ,1982年后药场承包给个人,截止1988年,天华山药场已停止生产。

    1964年4月,县委成立了多种经营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了包括中药材在内的多种经营的领导,1965年收购天麻7000多斤,1966年县药材公司开始天麻野变家种科研试验,即使在“文革”浩劫时期,也把中药材生产与收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称作“小秋收”),制定了交售药材奖励布票、粮票等措施,全县27个公社,办有各类药场50余个,因生产粗放,不善田管,产量很低。在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县农村兴起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生产大队办有合作医疗站,把中药材生产与加工当作合作医疗制度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措施,走“三土”(土方、土药、土医)、“四自”(自买、自种、自制、自养)的道路有的大队还有药场,采取“以场养站,以站带场”的办法。一般的合作医疗站都划有2-3亩药园地,由赤脚医生种植中草药,同时还号召社员在房前屋后种植中草药。合作医疗站将种植的中草药,除自己留用外,多余的卖给国家,购回自己需要的药品。据统计,1977年全县种植中药1238.8亩,自采自种中药材1万余斤。

    进入70年代后,我县近一步加大了中药材种植技术研究和推广力度。1976年11月21日至25日,全县在江口区召开了天麻生产经验交流大会,1977年至1982年,县药材公司先后进行了天麻有性繁殖和天麻生产栽培试验并取得成功。1984年至1985年,我县又进行了枣皮栽培及深度加工利用和枣皮开发研究试验,取得了成功并推广。这些技术试验成功和推广,促进了我县天麻、枣皮等中药材的发展,1983年中药材收购量达到21.89万斤,开始出现了一些中药大户。

    进入90年代,特别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县中药材生产得到快速发展,1993年中药材产量达到442400公斤,从1994年开始由于受市场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当年药材产量仅有108300公斤,出现了连续5年徘徊局面。

  

   
   1998年,县委、 县政府把中药材生产列为农业六大主导产业之一,做出了“加快发展农业六大主导产业的决定”,并把中药材生产列为有关部门和乡镇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快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1999年,中药材产量达到631000公斤,结束了中药材生产连续5年徘徊的局面。2002年12月,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科技办公室授予“国家级绞股蓝规范化种植宁陕县示范基地”、“陕西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2003年1月,宁陕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一廊、二圈、三园、四链”的发展思路,把中药材生产作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此后,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提出发展“食、药、游”三大产业,打造“秦岭绿色药谷”,建设绿色经济强县的奋斗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快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一)加强对中药材产业的领导。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各乡镇长为成员的“中药材发展领导小组”,明确了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并设立“宁陕县药材和食用菌发展办公室”。各乡镇也成立了“中药材发展领导小组”,将中药材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二)制定了优惠政策,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加大对中药材产业的投入。先后制定了《切实加强科技工作 大力发展中药材主导产业的决定》、《支持中药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及扶持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了《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及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建设实施方案》。2004年8月,县政府研究决定,由县财政局、科技局、信用联社联合下发《关于“猪苓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连续3年利用财政贴息贷款办法,引导、扶持广大农户种植猪苓。同时,积极招商引资,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制药企业联合,建立合作关系,推行“公司+ 科研+基地+农户”的新模式,仅2004年10月,我县秦巴药洽会一次就签约4个项目,引资216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