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县粮食局包扶梅子乡生丰村工作小记
位于宁陕县汶水河流域——梅子乡的生丰村是一个只有500余人的小山村,曾经是宁陕县出名的贫困村。然而,近几年以来,在县粮食局的倾力支持下,全村农民的经济收入和村容村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6月25日,记者陪同该县粮食局局长潘升友给生丰村送化肥和扶贫资金。车行至梅子乡政府所在地,必须要通过一座便民桥才能进入生丰村,潘局长告诉我们,这座刻有“爱民桥”字样的铁索桥长110米,宽2米,是1992年粮食局帮助生丰村修建的,当时花了4万多块钱,“6.9”洪灾被冲毁过一次,直到去年才修起来,现在桥身加宽到3米了,可以通过小车和一般的农用车。走到桥头,当记者正想给这座桥拍照留念的时候,早早等候在此的生丰村党支部书记陈富松凑过来告诉记者,“在县粮食局的帮助下,自从修了这座桥和村级公路后,我们村的板栗、核桃、枣皮等产品才能拉出去卖,村民才过上了好日子啊!”当记者追问缘由时,陈支书便不紧不慢的道来……
县粮食局局长潘升友给生丰村送化肥和扶贫资金
原来,生丰村地处偏僻的梅子乡,早些年公路、水电、电话都不通,加上人均耕地少,人们没有经济头脑,1992年以前,全村人均收入只有900多元,是全县最穷的山村之一。为改变贫困村的落后面貌,1992年初,县上实行部门包挂贫困村制度,粮食局便被确定为包挂生丰村。十三年来,在县粮食局的包帮下,1992年3月就架起了村口的“爱民桥”。同年8月,粮食局通过协调向县交通局争取项目资金30万元,修通了16公里的村级公路,当通村公路竣工时,整个村子沸腾了……讲到这里,陈富松闪着激动地泪花回忆着:“当时全村人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这些都是在县粮食局的大力支持下,没有他们帮我们争取资金,永远都不可能通路啊!”。从1996年到2000年,县粮食局先后帮村子里拉了电,打了20多口井,全村都吃上了清亮的自来水,又和县电信局协调,帮助村里拉通了联系外界的电话,如今市场信息畅通了,做起生意来心气顺多了!继续地攀谈中,陈支书告诉我们,近年来,县上号召全县农民大力发展养殖业、板栗、药材种植业,为更好地帮助农民发展经济,县粮食局积极鼓励村里的群众大力发展种、养业,并通过县上的优惠政策,帮助村里的农户争取贴息扶贫资金20多万元,同时,县粮食局拿出专项资金奖励种、养大户,使得全村农户发展种养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村民曾令德今年养了1000只鸡,光奖励就领了900元,加上卖鸡的收入10000多元,对这个原来家禽和家畜都少见的村来说,算是真正开了“眼界”。
县粮食局帮扶生丰村架起了村口的“爱民桥,修通了16公里的村级公路
不知不觉地攀谈中,已到村委会,在卸化肥的空闲时间里,记者刚好遇到了村里的板栗大户谢良兵。他告诉记者:自己家里共有板栗园200多亩,再加上20多亩药材和几百窝天麻,一年下来能收入2万多元。当记者问他每年的开销时,他神采奕奕地告诉记者“每年这么多收入,供两个娃上学已经不是问题了,再也不需要像当年一样去向别人借钱!”
离开村子的时候,陈支书告诉我们,13年的帮扶工作中,宁陕县粮食局体现了“工作到村、联系到组、帮扶到户”的要求,竭尽所能,改善该村的基础设施,先后投入帮扶资金10多万元,帮助村民发展主导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现在,走进孙凤村,6米宽的公路穿村而过,村民家里的电话、有线电视、摩托车应有尽有,全村的人均纯收入也由1992年的900元上升到现在的1700多元,全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