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自然禀赋,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建设梯级财源,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做大财政收入“蛋糕”的理财思路。宁陕县属于林业大县,既是人均占有森林资源大县,又是财政穷县。为改变经济欠发达和财政困境,该县选择“稳定发展群众财源,积极开拓支柱财源,努力培植后续财源”的发展路子。以板栗、核桃、药材、桑园、养殖为主的农村群体财源发展到20多万亩,以袋料食用菌为主的支柱财源发展到近300万袋,发展第三产业1100户,兴办旅游业300多户,财源建设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关键性措施。
财源建设问题重重
农村群体财源发展受林业政策限制。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后林区禁伐,使依托林地、林木资源开发的农村群体财源受到制约。传统的食用菌产业萎缩,林果业难以精耕细作,畜牧业难以利用天然草场,林产品加工业因原料供应不足而关闭停业或被兼并转让,林木综合利用项目难以做大。
生态旅游替补财源缺少公共产品投入。林区禁伐后,依据自然禀赋,宁陕县把发展生态旅游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新兴财源建设项目。该县加大了优惠政策,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但在推进公共财政框架,财政资金退出竞争性经营领域情况下,得不到公共产品的投入,目前只发展了一些“农家乐”。
科技对财源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科技对财源建设的贡献率仅为20%,财源建设是资源换财源,成效不显著。前几年,大面积发展黄姜、核桃、袋料食用菌,都在科技支持上不到位,导致这些项目发展缓慢。县内科技人才不足,消化科技能力低,缺乏科技前沿和市场信息研究,项目推介不科学,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未真正建立。
体制粞,思想认识上的障碍因素。财源建设作为促进财政收入的基础性工作,在思想认识上不统—,体制不顺。财源建设的两个目标,一个是促进农民增收,另一个是促进财政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后,县级财政在农业卜取得收入将不复存在,以“食、药、游”为主的群体财源建设主要是农民增收,一些地方开始出现松懈情绪和积极性不高的倾向。此外,如何从抓农村群体财源转变到运用财政的吸纳、粘合、引导职能,把财源建设工作推向更广阔范围,也有很多认识上和操作上的问题。
发展思路有待明晰
县级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就是抓好财源建设,把财源建设项目做大做强,财政收入蛋糕才会做大做强,财政收入才会稳定增长。对地方政府而言,应进…—步转变观念,创新财源建设思路和措施。
财源建设思路应清晰、科学。今后财源建设思路应是,依托自然禀赋与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把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与财政增长有机结合起来,走稳定农业、壮大工业、大力扶持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路子。财源建设的着力点应是,稳定发展农村群体财源,积极培植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支柱财源,努力壮大非公有制经济效益财源,把财源建设的重点逐步由农村转向城镇,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由资源型向科技效益型转变。
财源建设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县乡都应从当地实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实行“一乡——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战略,体现“特色”发展农业产业和品种,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已建立起来的产业基地要增加科技投入,提高产业质量,向产业化经营发展。要认真贯彻壮大县域经济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各项政策,用政策引导群众,发挥市场导向作用,上下形成合力,互相促进,上下联动。
实施财源建设的各项措施,除了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外,加大资金扶持,实施产业带动,推进科技兴业。一是适当调整林业政策。从资源配置上壮大群体财源,促进农民增收。二是消除体制障碍因素。培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效益财源。三是加大公共产品投入力度。壮大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支柱财源。四是努力提高科技对财源建设的贡献率,树立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