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改革开放推动宁陕县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者:肖仕美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8-11-10 00:00 【打印本页】

  
  改革开放30年来,宁陕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实施 “生态立县、旅游富民”的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凝心聚力构建和谐宁陕的浓厚氛围逐步形成。笔者调查研究宁陕30年的发展历程,意在更好地把握县域经济发展规律,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加快发展步伐。
  
  一、各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
  
  1978年—1985年是宁陕县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农村了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收效明显,因农作物布局调整,农业经济效益极大提高,粮食亩产量1978年与1985年相比由91.6公斤提高到107公斤,农业总产值逐年增长。
  
  县政府组织各乡镇外出参观学习,带头兴办经济实体,坚持“五个轮子一起转”(乡镇办、村办、组办、联户办、个体办),促进了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全县经济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
  
  (二)、从贫困到解决群众温饱阶段
  
  1986年到1990年是宁陕县从贫困到解决温饱的过渡阶段,全县围绕“两增一降”(粮增产、钱增收、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的工作目标,加大农业投入,粮食亩产量由107公斤提高到127.3公斤,粮食总产量由21815吨增长到25976吨,年人均粮食产量由307公斤提高到350公斤,肉类总产量由1122吨增长到1710吨,年均增长8.8%。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每年都有大批农户由贫困户发展为温饱户。
  
  这一阶段,各行各业较快发展,在岗职工人数由4511人增加到5061人,年均增长2.3%;职工工资总额由556.4万元增长到751.9万元,年均增长6.2%;职工年工资由1233.4元增长到1485.5元,年均增长3.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逐年增加,从1985年的372万元增加到1990年的2340万元,年均增长44.5%,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2754万元,比1985年的481万元增加2273万元,年均增长47.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462万元,比1985年的543万元增加2919万元,年均增长44.8%。
  
  (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
  
  从1991年到1995年是宁陕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1992年后,贯彻落实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改革发展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大,实行良种良法转变了传统的耕作方法。1995年实现农业现价总产值11415万元,增加值8044万元。
  
  在固定资产投资带动下,工业生产发展迅速。林产品加工、水电开发、食品加工等工业项目进展较快, 1995年乡镇企业由1990年的1056个发展到1766个。城镇个体劳动者由285人发展到2900人,工业现价产值由2275万元增长到945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也相应增长。随着国家对干部职工工资给予政策性调整,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全县在岗职工工资总额由1990年的751.9万元增加到2376万元,年均增长25.8%,年人均工资由1485.5元增加到4243元,年均增长2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相应大幅增长。
  
  (四)、全县经济取得突破性发展阶段
  
  1996年至1999年是宁陕县经济取得突破性发展阶段。县、乡(镇)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狠抓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全县经济取得突破性发展。
  
  农业大力推广应用科学技术,加大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板栗、食用菌、核桃等为主的林特产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1999年核桃、板栗、食用菌产量分别达到276吨、790吨、1435吨,比1990年的155吨、209吨、74.3吨均成倍增长。生猪、山羊、家禽饲养量达到66853头、8704只、23万只,比1995年均为成倍增长,农业现价产值实现19184万元。
  
  工业生产呈现出前所未有良好势头,工业产品产量增加,质量提升,效益提高。1999年全年工业现价产值达到21864万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国有企业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全面完成21户国有、集体企业“双放”和配套改革,其中实现产权置换小企业15户,变现资金收缴率80%。个体工商户逐年增加,1999年末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个数达2624户,从业人员5733人。
  
  随着投资项目的开工和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来本县贩运木材和购买木材加工产品的商贾不断,城乡居民劳动就业率扩大,居民收入大幅增长,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542元,创历史最高纪录。以木材加工、出售为主要税源促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998年达到1651万元,创本县历史最高水平。
  
  (五)、发展历史中的极不平凡阶段
  
  2000年至2003年是宁陕县发展历史中极不平凡的阶段,也是宁陕人民在困难中奋进阶段。宁陕县是陕西省首屈一指的林业大县,因国家林业政策调整森林禁伐,木材加工企业也随之关闭;2001年西康铁路开通,县境内流动人口大幅减少,住宿、餐饮、商贸、运输等行业的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减少30.4%,非公有经济大幅下降;2002年遭受“6.9”特大洪水灾害,2003年既应对“非典”疫情影响,又再次遭受“8.29”特大洪水泥石流灾害,给宁陕人民雪上加霜,致使全县财政捉襟见肘,各项工作举步维艰。
  
  面对各种困难和压力,各级政府坚持一手抓防灾救灾恢复重建,一手抓经济发展,按照“一廊二圈三园四链”的经济发展思路,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外出务工培训,积极组织劳务输出,通过全县人民顽强拼搏,艰苦奋斗,把经济下滑的程度控制在最低限度。
  
  (六)、新机遇中的奋起阶段
  
  2004年至2007年是宁陕县在新机遇中的奋起阶段,宁陕县委、县政府抢抓西汉高速公路和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积极调整工作思路,使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西汉高速公路宁陕段2003年底开工建设,使宁陕人气兴旺,消费市场繁荣,个体工商户增加,农副产品供不应求。林下养鸡大量兴起,养猪大户发展快速,畜牧业生产规模扩大,效益提高,2007年生猪饲养量达到50268头,家禽饲养量达到  30.91万只,畜牧业产值实现5810万元。
  
  伴随西汉高速公路建设,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同时带动宁陕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从2004年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连续4年呈两位数递增,人均年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再创历史新高,连续4年在全市县区综合考核中均获一等奖。
    
  各个时期国民经济主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