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同志在中共宁陕县十二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作者:陈明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5-07-06 00:00

奋力实现生态旅游开发的全面突破

——陈明同志在中共宁陕县十二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2005年7月4日)

    这次县委全委会议是要在认真总结今年上半年工作的基础上,充分认识我县资源优势,准确把握我县生态旅游开发的新形势、新机遇,组织动员全县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措施,迅速掀起我县生态旅游大发展的热潮。下面,我根据常委会会议讨论的意见,着重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为什么要大抓旅游

  首先,大抓生态旅游是富民强县的根本途径。最近,县委、县政府组织了一个旅游考察团,由伦宝县长带队,组织有关部门、乡镇村和企业专程到河南省栾川县进行了考察。栾川县地处豫西伏牛山区,全县7镇8乡32万人,总面积2477平方公里,其中海拔在千米以上的面积占49.9%,是一个“四河三山两道川,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深山区县。自2000年起,他们开始实施“旅游强县”战略,从此旅游产业异军突起,游客数量连年翻番,旅游收入成倍增长。2004年,全县接待游客249万人次,比2000年翻了三番,旅游总收入6.45亿元,是2000年的13倍,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2%提高到23.9%;今年“五一”黄金周,全县接待游客109.88万人次,同比增长1.2%;门票收入2298.4万元,同比增长153%;实现旅游总收入3.1亿元,同比增长1.7%,创历届黄金周新高。今年1—5月份,全县GDP达到9.8亿元,同比增长1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94亿元,同比增长317%。目前,全县已有20%以上农民依靠旅游业脱贫致富。其中有一个重渡沟村,给我们的印象和感受尤其深刻。这个村2000年前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旅游业兴起以后,村民紧紧围绕旅游广辟财源,或开办家庭宾馆,或经营土特产,或开发销售旅游纪念品,或搞运输服务,短短四年时间发展成为一个旅游名村,去年人均收入已超过了5000元,基本实现了共同富裕。认真解读上面这几组数据,我们就能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第一,仅旅游产业一项就带动全县20%以上的农民脱贫致富,可见其容纳就业之多、关联带动能力之强;第二,从2004年接待游客249万人次,比2000年翻三番,到今年“五一”黄金周接待游客109.88万人次,可见其市场需求潜力之大;第三,从2004年旅游总收入6.45亿元,是2000年的13倍,到今年“五一”黄金周门票收入2298.4万元,同比增长153%,实现旅游总收入3.1亿元,同比增长107%,可见其投资效益之好;第五,从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2年2%提高到23.9%,再到今年一季度全县GDP同比增长17%、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17%,可见其发展速度之快、对财政增长的贡献之大。这就使我们真正地认识到:旅游业确实是一项关联带动能力强、市场需求潜力大、投资效益好、容纳就业多、发展速度快的富民强县产业。我们不妨再作一个对比算帐:栾川去年旅游总收入6.45亿元,相当于我县去年国内生产总值3.5亿元的近两倍;今年1—5月份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94亿元,相当于我县1—5月份地方财政收入361.1万元的54倍;全县有20%的农民也就是6万多人依靠旅游业脱贫致富,刚好就是我们全县的农业总人口。这一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资源优势如果不能转化成产品优势,优势等于是空的;区位优势如果不能转化成市场优势,优势就等于是虚的;说明形势再好,优势再大,如果不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仍然是抱着金碗讨饭吃——守着财富受穷。我县的自然条件与栾川极为相似,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和优势比他们更好,我们现在实施的战略是生态立县战略,经济发展遵循的是循环经济模式,正在建设的文化是秦岭森林休闲文化,正在奋斗的目标是建设绿色经济强县。因此,发展生态旅游也就自然成为我们富民强县的根本途径。

    其次,大抓生态旅游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必然选择。我县最大的资源是山水是森林,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是绿色,“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条件注定了我们难以在土地上作出更大的文章,“靠山吃山”,要富民,要强县,出路还是在山水上。有人要问,现在木不能伐了,树不能砍了,炭不准烧了,靠山能吃什么?栾川、嵩县的经验给我们指明了道路,那就是搞生态旅游。因为,和栾川、嵩县相比,我们有更大、更多的资源优势。一是山水资源更具优势。秦岭主脊横亘北境——这比栾川的山名气更大;拥有林地面积33万余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0.2%——这比栾川的森林覆盖率更高;地处汉水上游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有河流120余条,急流飞瀑随处可见,鱼虾虫鳖是河都有,即将建设的南水北调引水工程和太山调蓄电站,将在汶水河下游和池河中下游形成两个较大的人工湖泊——这比栾川的水更多更灵秀;有野生动物250余种,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贵保护动物20余种,一年四季,鸟语鹊唱、蝉啼蛙鸣到处可闻,蜂飞蝶舞、鹭跃鹰翔随处可见——这比栾川的野生动物更多更珍奇;有植物136科1178种,林间药材遍布,山上野果飘香——这比栾川的生物种类更丰富;一年四季,春来草长莺飞,夏来山花烂漫,秋来层林尽染,冬来松苍柏翠--这比栾川的景色更多彩更迷人。来到宁陕,穿过那幽幽洞穴、森森峡谷,走进那涛涛林海、茫茫草甸,沐浴那悠悠白云、荡荡清风,静听那涓涓溪水、啾啾鸟鸣;来到宁陕,住竹楼木屋、农院草舍,吃风味土菜、绿色食品,赏山歌野调、乡乐里曲,听动人故事、古老传说,感受淳朴民风、浓浓乡情;来到宁陕,开门见山,举步入林,深山放歌,栈道走马,认识森林,亲近动物,体验生活,挑战生存,展示生机......试问,哪里还有比我们这更美的人间仙境,哪里还有比我们这更好的旅游圣地!二是区位交通更具优势。我县北靠西安,南接安康,东临商洛,西连汉中,西汉高速公路贯通后,这些城市到我县所有的景区都在半日车程之内。近年来,我县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设施水平大幅提高,随着西汉高速公路及其连线和上坝河、蒿沟、朝阳沟、天华山森林公园等景区道路的陆续建设和建成,全县“两纵六横”公路交通网络将逐步形成,贯穿南北、承接东西、通达八方的交通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困绕和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三是客源市场更具优势。我县周边的西安及汉中、安康、商州等城市总人口已超过1600万人,现实的客源市场很大。同时,西安的发展定位是国际大都市,西汉高速公路作为绿色旅游大通道在我县有四处下线,我县又处在“西安—三峡—张家界”国家黄金旅游线路的“光接点”上,因此,从长远发展上看,随着我县生态旅游业的做特做大做强,未来的客源市场必将从周边城市扩展到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潜在的客源市场发展前景非常可观。四是开发成本更具优势。从国内外旅游业尤其是生态旅游的发展历程来看,往往是发展的越晚,起点和标准越高,开发成本越高,投资风险也相应增大。从眼下来看,由于我县生态旅游开发起步晚,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落后。但是,我县的很多景区基本上都还处于原生态,资源品位和质量很高;人口稀少,迁移安置费用不大,且便于生态旅游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水平管理。同时,目前全县的公路交通网络已初具规模,公路建设投资逐年增加,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建设质量和通达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而且所有的景区都紧靠大交通,道路建设难度和投资规模都比嵩县白云山景区道路的建设难度和建设成本要小得多。另外,这些年国内外许多地方在发展理念、规划设计、运作模式、管理机制、品牌打造、市场开拓、环境建设等方面的诸多成功经验,为我们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提供了可资借鉴和启示的大量信息,就使我们能在开发和发展的过程中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的浪费,从而降低投资成本和风险,提高投资效益。

    第三,大抓生态旅游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首先,当前发展生态旅游正处于大好的时机。省委、省政府已明确提出把旅游业作为陕西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植;在刚刚结束的市委全体会上,市委提出要“大抓旅游、抓大旅游”,在聘请全国一流专家做好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把秦岭森林游作为全市旅游规划“一心三线”总体布局的重点和全市着力打造的三大旅游品牌之一,率先在我县实施突破;我县也已把旅游作为全县今后一个时期三大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县上四大班子对发展旅游业思想统一,信心坚定,目标明确,从各方面都呈现出空前的重视和支持。

    其次,当前发展生态旅游正面临许多大好机遇。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在继续推进,开发政策未变,扶持力度未减。省上已决定把金丝峡、天华山、太白山作为全省三大生态旅游亮点来打造,市上也决定将我县生态旅游作为全市旅游业发展的突破口,将秦岭森林游作为知名品牌来精心打造,这些无疑将使我县在全市乃至全省的重点项目计划盘子中进一步增大分量和分额,在政策、项目、资金及各方面必将赢得更大更多的倾斜和扶持。同时,我县是国定贫困县,享受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比如在我县发展旅游企业,所得税可从33%下调到15%,增值税可从17%下调到6%。这就意味着在我县投资发展旅游业就能比在其他地方获得更多的实惠,并且投资规模越大,享受的优惠越多。

    同志们,栾川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谁先发展,谁先发财!要积极适应市场经济,顺应现代产业发展趋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用好用活用足上级政策,加快我县经济发展步伐,必须优先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要将丰富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区位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绿色经济强县建设,必须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宁陕的发展机遇和形势要求我们:时不可待,机不可失!要实现“食药游”三大主导产业的突破性进展,延展绿色食品、山地药材产业链,抢占先机市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