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赴河南栾川、嵩县等地的学习考察报告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5-08-01 00:00

    继县委书记陈明随市团考察之后,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经验,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药、水、游”三大战略重点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思路,突出重点,稳步加快我县生态旅游强县建设步伐,县长陈伦宝等县上四大班子相关领导带领有关乡镇、部门、企业负责人和部分村支书一行37人于6月23日至25日赴河南省栾川、嵩县等地对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考察。经过认真深入的考察和广泛座谈交流,大家普遍感到收获很大,找到了差距,增强了信心,明确了思路,纷纷认为有很多地方值得宁陕认真学习和借鉴。

一、“栾川模式”与栾川经验

    栾川县地处豫西伏牛山区,面积2477平方公里,人口32万,是典型的山区贫困县。近几年来,该县立足优势资源,大力实施“工矿兴县、旅游强县、特长富县”发展战略,把旅游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经过实施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打造出了“休闲栾川”的旅游品牌,被国家旅游局树立为“栾川模式”。2004年,该县旅游业总收入6.45亿元,是2000年的13倍,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2%提高到23.9%,生态旅游产业已成为栾川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把旅游业摆上特别突出的位置。为了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栾川县于2000年8月召开县委八届三次全委会,专题研究部署旅游业的发展问题,提出了“旅游强县”的发展战略,并把旅游业作为“一号工程”,形成了主要领导带头抓、四大班子领导亲自抓旅游业的决策和协调机制,在全县掀起了“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大抓旅游、抓大旅游”的高潮。

    二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栾川县先后投资5.9亿元,兴建了伊河七级水面和景观桥工程,形成了以伊河水面为中心的伊滨休闲区,建成了君山广场、龙泉山公园等旅游配套项目,实施了主街道亮化、美化、“三线”入地、沿街楼顶平改坡改造等工程;对移动、网通、联通等通讯企业压担子、出思路、促协作,主要景点全部开通移动通讯和有线电话;抓住国家交通扶贫机遇,先后投入28亿元,新修建了25条旅游公路,有力支撑和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县城宾馆建设和扩容改造上,出台“办公场所要为旅游接待让路”的政策措施,引导县直各单位的沿街办公闲置用房改建宾馆,使整个县城建设布局合理,格调统一,与周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三是全力打造精品景区。为提高栾川旅游的知名度和旅游景区的形象品牌,栾川县委、县政府从2001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县”和“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两创”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使鸡冠洞、龙峪湾于2002年8月顺利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并颁牌,栾川自此成为河南省同时拥有两个国家AAAA级景区的县份。

    四是部门联动,狠抓宣传促销。基础设施建设抓起来了,精品景区建立起来了,之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狠抓旅游宣传促销。近几年来,栾川县先后动员全县47个县直单位和33个旅游企业,按照“经费自行解决、人员统一培训、奖罚严格分明”的方法,分别到周边9省80多个城市宣传促销,并先后邀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50余家著名新闻媒体的记者到各景区采风,邀请全国各地3600多家旅行社到栾川考察采线,使栾川知名度迅速得以提高,各地游客纷纷慕名前来旅游,为栾川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

    五是建立健全旅游工作目标责任制。为了将各项工作落在实处,栾川县将旅游工作纳入全县各单位、各乡镇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当中进行重点考核,真正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措施过硬,奖罚分明。同时,提出了“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口号,组织和动员全县人民围绕旅游强县目标,出政策、办实事,做贡献,从而汇聚成发展旅游的强大动力,使栾川旅游产业迅速得以做大和做强。

    栾川的经验,概括起来就是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形成了大抓旅游、抓大旅游的合力。一是高起点规划。坚持“先规划论证,后开发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严格执行没有规划不准上项目、规划不通过论证不准实施、项目不经审批不准动工的“三不准”规定。着眼市场需求,紧跟时代发展,投入204万元,聘请了北大、清华专家教授,编制出总体规划和主题景区建设详规,经人代会通过实施。二是高标准建设。按照“突出特色,深度开发”的要求,抓住基础设施、精品景区、服务体系三大重点,整合资源,捆绑资金,加大建设力度,精心做好“行、吃、住、游、购、娱”六篇文章,实现了旅游产业的突破性发展。

二、收获与体会

    通过本次考察学习,大家普遍感到收获很大,感受颇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心增强了。考察了栾川县鸡冠洞、龙峪湾、重渡沟,嵩县的白云山景点、景区后,代表团成员纷纷认为,我县的生态资源总体上比栾川、嵩县的资源好。因此,开发建设好宁陕的生态旅游资源的信心比以前更加增强。

    (二)思路更开阔了。“有景充分利用,无景人工造景”。这是栾川、嵩县两县开发建设旅游资源的基本思路。对此,结合我县各地生态资源现状来考虑,除现已发现的景区、景点外,我们还可以在全县范围内继续寻找可供开发的景点进行开发。或者学习外地经验,在保护好群众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全力推进生态旅游开发。

    (三)决心更大了。嵩县白云山景区海拔高、地势险要、公路建设任务异常艰巨,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嵩县人民会花大量财力在如此险峻的地方修建一条高标准的旅游线路。看别人,想自己,我们具有交通优势、客源优势、政策优势、服务优势和环境优势,因此有更大的决心抓好基础设施和重点景区景点建设,切实转变营销理念,以旅游的大开发促经济的大发展。

三、主要启示

    (一)解放和统一思想是做大做强宁陕旅游业的前提。要抓好旅游这项产业,从县级所有领导到乡镇、部门领导再到村组干部,都必须解放思想,以现代理念去进行决策和提供服务。栾川县重渡沟、龙峪湾、嵩县白云山模式的成功,首先在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全县各级领导、干部群众有一个开放的思想,始终以旅游大开发促经济大发展的思想理念。重渡沟村支书告诉我们,他们村的农民为了欢迎客商来此开发,将自己家的土地无偿提供给开发商,不仅不收取任何费用,而且还尽可能地为开发商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他们的理念就是:“客商不来投资,即使留再多的土地也不能使本村富裕起来”。村民是这么认为,镇、村干部是这么认为,县上领导也是这么认为。这种思想理念与我县生态旅游开发的整体理念一致,但这种开发的理念目前在我县还未完全形成共识,要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思想。解放和统一思想,不能只喊口号,要实实在在,只有这样,才能凝聚全县人民的力量,将生态旅游开发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二)基础设施和景点建设是做大做强宁陕旅游业的关键。宁陕旅游业发展之所以相对滞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制约了全县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因为交通原因,很多景点还处于原始状态,我们的竹海、兰花湖、龙潭瀑布等重要景点,都因为交通不便,开发难度相对加大,好多民间资本看好景区景点的前景,也因公路不畅而望而却步。因此,公路交通规划要与旅游发展紧密结合,重点景区道路要纳入全县公路交通网络建设规划,并积极向上申报有关项目,补充建设资金的不足,以此来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景区开发。嵩县白云山景区公路从山底至山顶超过25公里,且蜿蜒盘旋,地势险要,公路建设难度可想而知,但嵩县人民最终还是将公路修到了山顶,从而引来更多客商进入,使白云山成为一大旅游胜地,还被评为河南最美丽的地方。这就是公路建设的重大效应,若没有这条公路,白云山中心接待区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游客,也可能不会被评为河南最美丽的地方。由此可见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业发展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

    (三)制定产业政策是做大做强宁陕旅游业的重要保障。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富民产业,它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主导,同时还需要政府扶持。借鉴河南栾川、嵩县旅游业发展的经验,很重要一条是在发展初期通过制定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扶持旅游业的发展。宁陕在开发扶持旅游业发展上,一方面要用活各种项目资金,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扶持和鼓励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机制、工作机制和投融资机制,尽快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有效扶持旅游产业发展。

    (四)创新管理机制是做大做强宁陕旅游业的动力。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管理机制。因此,必须在管理机制上狠下功夫,建立旅游集团公司,完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大力培植旅游龙头企业,走集团化发展路子,形成以旅游集团为骨干,中小型企业为主体,责权明确,协同发展的旅游企业组织新格局。要大力提倡“政府出资源,统一规划,企业出资金,独立建设、经营和管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模式,不能再走仅靠国家投资开发建设的路子。

    (五)赋予旅游文化内涵是做大做强宁陕旅游业的灵魂。宁陕文化底蕴丰厚,民俗民风纯朴,各具特色,蕴藏着很多值得研究的文化内涵,比如城隍庙、老母台的宗教、庙宇文化,四亩地陕南第一个地下党支部、柴家关林口子战斗、江口烈士陵园红色革命文化,回族民族风情文化,向坪清真寺民族文化,新场老街明清建筑文化,皮影、二簧戏曲文化等等,都具有较高挖掘价值。要通过对旅游景区景点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旅游和文化活动得到有机结合,并以“秦岭森林休闲文化”为全县文化品牌,以此打造旅游精品,提升和增强旅游文化品位。

    (六)开发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