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常常感动得不能自己。这感动,有时候是来自于亲情的关怀,更多的时候则来自于生活中无声的大爱。
3月下旬的一个下午,在宁陕中学捐资助学现场,当看到高一(2)班学生李琴从信用联社理事长王义驰手中接过全县信用社党员捐赠的5770元现金时,我和李琴一样,被深深的感动。不是么?正是有几十名党员的点点爱心,才汇成一条河,如涓涓清泉般淌进花季少女的心里,使她在经历了少年贫困、母亲早亡等诸多痛苦后,依然能够感到世间真情的温暖。据我所知,在宁陕信用社员工中,有一半属于单职工,有三分之一到现在还买不起住房。而他们近十年来却像进行接力赛一样,将爱心一直传递下去,累计为社会公益事业捐资20余次,金额达8万余元,使10余名急症患者和失学儿童得到资助。
同样是在捐资助学现场,当得知高二(2)班学生白萃平由于爷爷和父亲都是残疾,上高中以来的学费和生活费都靠各方面救助时,团县委副书记王超现场拿出60元钱交给白翠平,让他作为早点费。并表示从今年3月起,每月初到学校去看望他一次,每月为白萃平同学付60元早点费,一直到其考上大学。而年仅25岁的王超每月工资不过1500元。县委组织部长周宏也表示,将对白萃平同学进行资助,使其完成高中学业。从宁陕中学政教处一位姓陈的女士口中得知,宁陕中学每年有100多名贫困名学生得到救助,占到全校学生总数的10%,没有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而在救助者中,有许多人不愿意通过希望工程办公室,因为他们不想让人知道或记住他们的名字。这中间,有县委领导,有一般职工,还有离退休老同志和外地来宁陕的投资者。
汪时政,原宁陕县委副书记。2001年9月,当他从做中学教师的妻子口中得知就读初一的江口籍学生杨承松因为家庭极其贫困即将辍学时,他们决定对杨承松同学实施救助。在汪时政、田建荣夫妇六年如一日的帮助下,2007年杨承松完成了高中学业,并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大连舰艇学院。开学前夕,汪书记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将杨承松送到西安。就像当初送自己的女儿步入大学一样,他在西安为杨承松购置了行李箱、衣服鞋袜和日用品,一直看着小杨踏上北上的火车,才返回工作岗位。一直到现在,已经是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的汪时政还经常抽出时间通过电话过问小杨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这件事,到现在都只有很少几个人知道。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每次当我重读艾青《我爱这土地》时,我都能理解诗人泪水的深刻内涵。同样,每次当我被生活中的这些大爱感动时,我的眼里也蓄满了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