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宁陕旧事

作者:彭东雁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8-11-14 00:00 【打印本页】
 
 

    宁陕县城“关口”之名由来已久,比县名“宁陕”的历史要悠久的多。因这里地处三面环山、三水相融的五谷之中,北为长安河上谷口,南为长安河下谷口,西南为西沟谷口,东北有渔洞河谷口,东南为东河谷口;又因这里三山对峙,北有白云山,东有关山,南有人头山。山高谷狭,地势险要,早在唐代即有“五谷关”之称,此关系子午道上继石羊关、夹岭关、高关、腰岭关之后的第五道关隘,并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设五郎坝巡检司。五谷关口后来又被称为五郎关口,“关口”一名便沿用至今。


 与周边其它县相比,“宁陕县”的来头却要晚的多。据史料栽,清乾隆以前,无“宁陕县”制,境内十万大山分别是西安、商洛、汉中、兴安各府的辖地。乾隆四十八年(1783),清政府北拨长安山地500华里,西北拨周至山地150华里,南拨石泉山地50华里,东南拨镇安山地110华里,西南拨洋县山地40华里没五郎厅,厅署置今老城焦家堡,直属于省。嘉庆五年(1800)为防御白莲教起义军,清政府在五郎关设“宁陕镇”,将五郎厅改名为宁陕厅。因“终南山(秦岭)为三秦屏障,毗连蜀楚,绵亘二千余里”,而五郎关则是陕南经子午道越秦岭至中原的重要关口,故取“镇守关口,安宁陕西”之意而得名。随即调紫阳营所属千总驻扎五郎关口,宁陕镇分设10营,驻兵卒6000人。嘉庆六年(1801),镇台杨芳到职,次年由同知张约主持修筑城墙。嘉庆十三年(1808)镇署裁移汉中,宁陕改设为营,隶汉中镇。宁陕厅仍沿用原名,先隶省,再属汉中府,后属兴安府。民国二年(1913)改宁陕厅为宁陕县;二十四年(1935)红七十四师攻克县城,县衙被毁;二十五年(1936)县府由老城迁往关口。1949年12月5日宁陕解放,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时期。


 宋、元之前,宁陕境内林深菁密,地旷人稀,历代政府“鞭长莫及”,有“南山老林” 之称。元至正年间(1341-1368),饥民群起,直到元朝结束也未能平定。明初年将农民起义镇压后,这里“空其地,禁流民不得入”。正统年间(1436-1449),饥民徙入不可禁。至成化十三年(1477),“相度形势,置府县,双抚流民”。此时县境,北属长安、周至,东属商洛镇安,南属汉中、兴安两府。清康熙年间(1662-1722),清王朝颁布《垦荒劝惩条例》,规定“滋生人丁不加赋” ,招募流民垦荒。一时间,江南、川贵等地流民又一次大量涌入,至道光三年(1823)全厅人口达到12.9万人。之后,随着白莲教农民起义军、太平军数经境内,官兵追剿、杀戮,人民流徙,伤亡惨重。民国初期,境内盗贱出没,扰害人民,江口一带的股匪马老三、王虎山打家劫舍,关口一带的陕南名匪王三春袭击客商,两河一带的巨匪彭大王绑票拉肥,蒲河一带的汉中流匪陈德三搜刮民财,加之自然灾害、疫情疫病、苛捐杂税等原因,民不聊生,或四处逃荒,或病饿而死,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全县人口减到2.8人。


 清同治四年(1865),大地主卢监生在两河韭菜坪一带开铁矿厂,年产生铁十余吨,是第一个在宁陕办工业的人。清末,沿新旧子午道相继开设客栈和小本营生,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关口至广货街共有客栈、店铺56家。进山的货物以食盐、火柴、毛巾、袜子之类的“洋货”为主,出山的货物则以漆、麻、耳、焙和药材、枋板等“山货”为主,当属宁陕商业贸易、物资流道的起源。民国年间,县城关口的巨商人称邱、梁、喻三大家,另有李家药行、廖家药铺,其资金占县城全部商家的三分之二。那时的宁陕县城,俗称“关口街”,它长不过一里、宽不过两米,住着百十户人家。民间流传着这样几句顺口溜是对当时县城凄凉景象的真实写照:“雨天一泡汤,晴天尘土扬,鸡猪满街跑,夜晚当心狼”。


 五十多年过去了,在宁陕这片苍桑古老的土地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县城关口由原来的仅一条街道,又增加了河堤东街、河堤西街、广场路、三星路等多条街道,还新建了三星、东河、新城等多个小区,到处楼房林立、商铺栉毗。纵贯境门南北的西万公路代替了昔日的子午古道,实了乡乡镇镇通公路、通电灯;西汉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预计到明年建成通车。到那时,北上西安、南下汉中只需两个小时的车程,昔日的“南山老林”将成为都市人休闲观光的“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