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立县事关全局。工业是宁陕县的经济发展重头戏,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工业难则全县难,工业兴则全县兴。工业立县既要喊得响,更要抓得实、抓到位,为此,我就如何实施好工业立县战略进行了几点思考:
一、立足现实,准确定位
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必须对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状况有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定位,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发挥优势、挖掘潜力、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矿产、水电、农产品加工等为骨干的地方工业。
全县工业企业总户数为41户(不包括个体户),其中规模工业6户(矿产企业4户,水电企业1户,农产品加工业1户)含全县所有发电企业);规模以下企业35户。从近几年的实际纳税能力统计,我县年纳税能力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已达2户。宁陕县工业在上世纪90年代是以木头经济发展为主,由于天然林禁伐,一些规模的企业相继停产和破产,企业严重亏损,效益下滑;到98年受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年上缴财政税收近300万元的厂被迫关停,工业财源急剧萎缩,县财政在减收35%以上的情况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发展“破产和停产一批老企业,发展一批新生企业”,这对发展县域工业经济来说既是一种沉痛的牺牲又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新生工业企业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经过几年不懈努力,宁陕县的工业已初步构筑起以水电、矿产、绿色食品深加工等产业多柱支擎的工业经济结构。
发展工业的优势。一是资源优势。水电、矿产资源是我县工业发展最大的优势,矿山企业主要以钼、铁、石材、化石等为主,深加工以钼、石材为主,全县现有钼矿日处理矿石能力1400吨,年处理矿石约30万吨;铁矿矿日处理能力700吨,年底能达到2300吨的日处理矿石能力,年处理矿石60万吨;日加工板石能力3000平方米,年加工100万平方米。这么一个能力体现的主要经济指标是:年产值2.5-3亿元左右。带动就业人员800人,劳务收入1000万元,税收在1500万元。资源性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项目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和企业改制重组,我县形成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财源型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财源。三是环境优势。高速公路通车后,食用菌、绿色食品深加工等产业开拓了更加广泛的市场空间。
工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一是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结构性矛盾还较为突出,具有牵动性的项目、高科技的企业没有,后劲不足。二是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还有待提高。虽然资源型企业发展潜力逐步呈现,但其他类型企业快速运行比较艰难,特别是缺少生名牌产品的企业。三是人才相对匮乏。企业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短缺,专业人才在职工队伍中的比例不大。四是经济发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二、选准目标,确定思路
宁陕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对财政的贡献是相对稳定的,那么县域经济要旺、财政要富必须依靠工业振兴。在充分掌握实际,明确工业的主导地位后,我们坚持做到:坚持以工业立县为目标,牢固树立围绕财政抓经济的思想,以“矿、水电、绿色食品”三大工业体系为主体,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构筑我县特色经济和优势经济框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全面提高改革整体水平;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扩大工业经济总量;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以科技为先导,依托矿产、农副产品、绿色食品、药材、畜牧产品等资源优势进行深加工,建立具有宁陕特色的科技园区,全面实现工业增效、财政增长、职工富裕的目标,在思想观念和工作措施上切实做到以下四个转变:
一是由注重抓全面,向既要抓全面、更要抓重点上转变。全县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有5户,如果能有象鑫裕、铜鑫这样的企业成为财政支柱,一年税收入库就达1000万元,工业立县支撑力将明显提高。为此,要在宏观上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解决共性问题。要集中主要力量,培育对财政具有骨干支撑能力的重点企业。抓住重点企业,就抓住了宁陕工业发展的希望。对重点企业的确定,也要打破计划经济下形成的老框框、老印象,不能看级别、看所有制、看规模、看现状,而是要看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容量,看企业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水平,看经营者的敬业精神和经营能力,看企业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
二是由注重抓稳定,向既要抓稳定、更要抓发展上转变。维护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然而,如果我们把全部精力和有限资金全部投入到抓解困和稳定上,势必难以顾及长远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抓稳定的同时,要集中力量抓发展,做到谁能发展就支持谁,资金、政策要向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倾斜。
三是由注重抓当前,向既要抓当前、更要抓长远上转变。工业项目建设、产品开发和企业成长,都需要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工业立县是一个长期发展战略,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当今企业必须立足当前、放眼长远,集中精力谋划和实施工业发展的长远大计。在项目建设上、重点企业发展上、后续财源培育上,都要下一番功夫,按照既定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迈,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四是由注重抓工业内部,向既要抓工业内部、更要抓工业外部上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不需要政府过多地干预,抓工业的主要精力应放在企业之外,帮助协调解决企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创造条件、营造环境。
围绕以上指导思想,工业立县的目标和内涵有以下几条:一是必须树立起工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二是有一整套引导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符合县情的、相对稳定的思路、政策和鼓励企业发展的机制;三是工业生产经营成果明显,多数企业特别是财政支柱企业效益不断增加、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主体份额达40%以上,工业企业上缴税金占地方财政收入份额达50%以上,提供主要的财政支撑;四是有8个以上企业支撑工业立县,并且有能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名牌产品和生产系统;五是有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企业家队伍,有一支善于创新的技术队伍与爱岗敬业的员工队伍。
三、抓住重点,强力推进
实施工业立县战略贵在落实,关键在于采取怎样的有力措施去落实。要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地去研究,一个困难一个困难地去破解,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统一思想认识,特别是经济主管部门和杠杆部门要以振兴工业经济为己任,弯下腰、干实事、真干事,只有这样才能使工业真正立起来、立得住。
第一,全方位、多角度地扶持有发展前途的重点企业。工业立县不管标准如何,但最终还是要立在财政上。要拓展视野,把目光延伸到有发展前途的成长型企业上,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把那些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大、经营机制活、管理水平高、经营者经营能力强、发展有潜力的企业扶强扶壮,促使它们尽快投产达效,抢占市场份额。这些重点企业是工业经济发展和县级后续财源的希望所在。虽然其中有些企业正处在成长阶段,眼前不能发挥其优势,但财源需要培育,发展需要过程。所以,我们要把这些企业作为今后几年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明确下来,在领导精力、政策、资金和服务等方面予以倾斜,引导企业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抓,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一定会有明显成 效。
第二,全力以赴地抓好招商引资和工业项目建设。工业立县靠投入,投入必须有项目,否则,很难实现持续快速发展,财源只能萎缩。要树立项目兴工意识,形成合力跑项目。我认为,当前要突出解决好上项目盲目、跑项目力量不集中、缺少跑项目资金、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形成政府围着项目转、推着企业走的工作机制。我们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一个专门跑项目的班子,由一名专职领导牵头,进一步加大了跑省进京力度,及时掌握信息,摸准脉搏,全力攻关,不惜一切代价跑项目。要形成跑项目的合力,为各部门、各乡镇制定五年目标,为基层加压,但坚决制止盲目上项目。要为跑项目创造条件。从实际看,跑项目的前期费用短缺,我局都是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应该在县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在预算中安排一块专项支出分配给经贸局、计划局、科技局,专款专用于跑项目。这样做,使跑项目的部门既有动力又有压力,既解决了跑项目资金的矛盾,又解决了现有资金撒芝麻盐的问题。
第三,组织引导工业企业向科技型、外向型转变。要集中培育好我县的高科技企业群体。重点抓好石材、矿产等一批基础好、机制活、产业优势突出、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跑项目和加大科技投入上给予倾斜,促进企业强化信息化管理手段。这些企业代表了我县工业的发展方向,必将发挥很好的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要依托我县是农业大县的优势,加快建设一批绿色食品深加工、山产土特产深加工、畜牧产品深加工企业,创立自己的品牌,建立起科技工业园区和开发区。要利用我县石材、矿产等产品出口的优势,引导和鼓励开展国际间贸易,走外向型发展之路,加快企业向科技型、外向型转变。振兴工业经济,必须有人才作保证,但从我县看,懂工业、懂经济、懂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