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胡锦涛总书记上网和全国的网友对话,令我十分感动。我相信这不是一场作秀,因为是在网上,网上就意味着议论的开放,做不得假的。今日又看到温总理在网上与网友对话,且透露说几乎每天上网。这说明党和国家领导人时时在关注着中国人民情绪的表达,而不是远离民间,听不到基层的声音。这再次令人动容。在中国,网上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了。我也相信这是中国式民主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它因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肯定,从而更加堂而皇之地亮相于民主的序列。
在中国,自从有了网络这个新生事物,很多传统的东西都在颠覆。它让我们在长期的、狭窄的民主呼吸的孔道,找到了另一个出口。应当说,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短短十几年就成为世界第一网络大国,就是对传统超级反叛的结果。为什么要反叛?因为很多时候,传统的东西――我是说带有太多封建落后意识的治民治国观念――已经不适宜于时代进步的要求了,这种反叛最早不是来自附俪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本身,而是来自民间,这显示了民间的力量,民主的力量。应当说,八十年代以后的中国,民主的兴盛,直接导致了经济的发展。显然,没有民主的逐次胜利,必定没有一个民族的崛起与振兴。
说网络上的民主,带来了更多的民主的真实形态,尽管这个说法是有政治风险的,但它又毕竟是事实。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面对事实和真相,更多的是愿意相信网络而排斥官方信息的心理依据,并且这种依据是大众化的,因此它注定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时,这样说,从根本上也并没有否定传统民主渠道的意思,比如制度下的民主,体制内的民主,毕竟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传统的民主孔道也是在扩张着、改善着,更多地在向大众的意愿贴近,这是好的。问题是,中国窒息太久了,贫穷太久了,几代人事实上都是过着非人的生活,民众有理由要求发展的步伐更快一些,民主化的进程更快一些,事实也证明这种民主的祈求是好事。
因此,重视网络上的民主力量,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的行政阶层治国平天下的重大战略智慧。以前,我们是已经感受到网络民主的力量,但就是不愿意承认,原因可能在于,这种民主的力量是官方不容易操控的,甚至与官方的程式设计是背离的,时间长了,总是对它采取敌视的态度,结果可想而知。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官方生态环境目前和将来一个时期,仍然是唯上的,上面不发话,下面不动作。那么,总书记与总理上网与网民的对话,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也不亚于中国官场一场大地震,就好理解了。
不满足现状,从而发言,不满意伪相,从而揭露,不接受一种声音,从而喧哗,不支持暗箱操作,从而加入,不愿意献出奴性,从而自主,这些都是中国网络世界的生动风景。如果我们不去适应这个新的现实,多数时候是会被强大的网络的声音淹没的。
网络民主体现了监督,民主的不受利益集团左右的监督,它已经影响到我们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换一个话说,任何一个涉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决策和操作,网络民主都会如天眼监督着它的进程。如果这个决策和操作是偏离大众方向的,网络上的民主总会以锲而不舍的劲头努力纠偏,直到回到健康轨道。有时尽管决策和操作都是对的,但这个过程不透明,民众不了解,因此造成误解,网络上的力量也会要求你说清楚,否则就会好心办了不顺心的事情。
比如,宁陕的网民最初对县城改造铺设石板人行道的质疑,对建设环山公园的质疑,其语言尖锐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传统的作法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查查谁在大放厥詞,这样做,要么堵塞言路,要么激起更大的不满。县委书记陈伦宝的作法是令人称道的:他虚心地在网上回复网友的疑问,解释这种县城改造方式的必要性,最终赢得了网民的理解,进而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因此,宁陕的难度很大的县城改造,是得到绝大多数群众支持的,这也是过去所没有的,甚至其它地方很难做到的,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力量,能够促进宁陕发展的巨大力量。但遗憾的是,我们的一些部门、一些乡镇,还没有学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网络的力量,比如对网上的意见置之不理,视而不见,有些领导干部说,网上的东西嘛,过一阵就音消了;对一些有建设价值的东西,不采纳,更谈不上在网上认真回复了,没有很好地把这种力量引导到促进工作上。这是今后需要重视的。真希望更多的领导人,特别是主要领导人,重视并学会使用网络这个工具,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向民众打开,其实这是很有意义的。中国就是这样,越是在太阳下,越是能说清问题,越是捂着,越是造成歧义或误解。聪明的有智慧的领导人,是不用去怕面对群众的。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在互联网上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写出了自己的心声,运用这个工具与网友直接对话,掏心窝子,心胸由此变得光明正大,也由此看到或重视起民众的力量来,促进和改善了工作,挺好。
制度下和体制内的民主,都是有限度的,尽管它是最终发展目标,但眼下是不尽人意的。我们需要另一种全新的民主的监督,这是谁也抗拒不了的。民主的进程必将伴随着中国大发展的过程,这是世界的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们得学会在这种民主的监督下工作、生活,真正排除一切干扰,把宁陕人民的事业办得更好,无愧于大时代,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