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房价贵的根子在政府

作者:刘云 来源:刘云的博客 发布时间:2010-05-17 00:00 【打印本页】

 

    房价是怎么贵的,政府心里最明了。一味地把房价贵的罪责落在房地产老板头上,其实是瞎说,或故意转移视听。

    政府如此说,舆论如此引导,都是抓住了人们一个心理,有钱人都是坏的,无奸不商。很多人也明白其中的症结,却宁愿相信是坏在了房子的开发商,政府是努力的。

    谁都知道,房价高,是高在地价,以及附加在房产开发上的各种收费、收税。市场猛烈的需求是一个方面,大家都想买房子、换房子,全世界都一样,不独中国有,所以要的人多,不是主要原因。

    中国最早卖地,有一个说法,叫经营城市。这说法本身就可疑。既然是经营,便要讲成本、讲利润,利润从哪里来?从房子中来。翻开历史,在早以牺牲农村、农民、农业利益换来城市以及工业的发展,对与错,历史自有公论,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三农问题如今成了我们最大的困惑,它还要影响至少二十年。海量的国有企业的出现,在历史又是什么位置,也有公论,至少违背市场规律干了多少蠢事。如今以土地换取发展,最终会生发多少社会性历史性问题,将来会有公论。反正政府只要一沾“经营”,总会有大问题出现。

    先不说政府取得的利润都干了什么,我们权且认为是用到了正当地方。比如改善城市公共设施。我们相信多数的钱是用到了正道上的。问题是政府的这些利润,最终是谁买了单了?无疑的是买房子的人,一般的民众,一般的消费者。看起来是开发商交的税费,这些都构成了成本,进入房价了,开发商并不是减少自己的利润去交了税费,而是算到房价里去了。再明白不过的是,开发商该赚的一点不少,政府转了一个圈,还是取利于民。所以,你政府的税费,本质上是与开发商无关的!这就形成一个悖论,政府说为了解决人民的房子问题,就加大地价,加大收税、收费,这钱却是老百姓出,房子是有了,负担重了,一般人还是买不起房。

    土地是政府手中的变钱的法宝。只要还有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这法宝就法力无边,能有七十二种变化。一切的利益、权力、交易、不公,矛盾,都从土地中变化出来了。在中国的传统中,官历来是与权力、权利交织在一起的,权钱交易是永恒的,因为这权力、权利与民众无干,是一个利益集团与另一个集团的事,所以它是长期存在的,靠制定制度的人管制度下的人,只能是弥天大谎。

    附加在土地上的费用很多。这些,一部分进了政府的金库,进入财政收入,平衡了财政预算。一部分进入了权力部门、单位的小金库,满足了部门利益的分配。比如,土地出让金,是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本来应当用于与土地开发有关的事宜,改善城市公共居住状况,包括建设更多的经适房,解决特别困难人群的住房问题,但多数只是平衡了一般预算了。再比如土地占补平衡是要造新地的,可惜造地多数时候都只是个样子,所以多少年来,国土问题不查不要紧,一查吓一跳,土地只是在占,平衡在哪里?补在哪里?表面上是土地一年年减少,根子是各级都没把占补平衡当做一回事。这里面一个最大的根子,是谁也不愿意做当下的傻子拿着到手的钱,去弄什么造福后代的基础上的事。有了钱,赶紧做一些应景的事,于人于已,都好!除了出让金、占补平衡等几大块国家收取的费用外,另外要收的还很多,有弹性,可收可不收,这里面问题就多了,如城规部门收的,消防部门收的,土地勘测部门收的,甚至文物、水利、教育、环保等等五花八门的收费,应有尽有。打个小比方,一块地从农民手上拿回来,比如每亩一万元,经政府一倒手,地价与各样的税费加起来,一般的要上涨几十倍,高的几百倍。地价上去了,房价能降下来吗?而这些费用最终是要购房者买单的,开发商其实并不担心,地价再高,也会有人买房,开发商利润一点也不少。

    弄来弄去,还是政府与民争利,跟人家开发商没多少关系!

    解决房价过高的问题,真是没有办法了吗?问题其实太过简单,简单得没人愿意相信。这如同市场上的买卖萝卜,萝卜多了,价钱自然就下来,少了,争的人多,无良的小贩自然要涨价。还不完全是买卖萝卜,这样的比方太市场化。中国的住房,其实是到政府那儿,是调控,到了民众那儿,是市场,看起来政府也是无辜的,开发商也是按成本说事,临了,还是买房子的人民自己有问题:穷人也想买房子?钱不多还想买大房子?为什么要扎堆儿买房子?为何不可以住旧房子?租房子不是也很好吗?干吗都跑到一线城市买房子?中小城市不是也很好吗?这些问题,都可以另行讨论,我只想支一嘴:政府是可以解决好并且很快解决好房价太高问题的,那就是真正让利于民,真正把住房这个民生拿在手上,甚至作为最大的民生之一,下决心平息民怨的沸腾。

    政府让利于民?好呀,钱从哪里来?有人一定会如此发问的。

    良心上说,中国有钱也没有钱。这话要从两头说,一是中国发展了,真是有钱了;一是中国用钱的地方太多,算到年底,还是没有钱。政府的钱用到什么地方,不由我等小民来嚼舌。有一点认识,就是一定要用到政府该买单的地方。这话也是一个大话?中央政府,各级政府还不知道钱要用到什么地方吗?问题是,公共财政一部分我们在投钱,应当的,不属于公共部分的,我们也在投,而且理直气壮,比如去年的金融危机中,国家那么多的钱,直接投给很多的企业,而没有抓住增强、改善、恢复国内市场的信心,绕了一个大弯子,把本应企业自己要做的事、银行要做的事做了,效果怎样?投资确实上去了,速度也上去了,但经济的不稳定性也增强了,民众的怨气也更大了。哪些才是政府要做的?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减少人民公共负担,哪怕就是不直接涨工资,也可以变相地增加民众收入。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骂我了:谁说四万亿的资金没有用到民生上?是的,用了。太少。比如新农保、新农合,以及城乡低保,家电下乡补贴,干部职工工资增长,经适房建设,基础教育,应对金融危机后的劳动力结构调整,提高劳动素质等等,这些决定内需最核心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好,民众不敢消费,不想消费,消费不起,甚至因此不敢流动,这些问题,难道不是最根本的问题吗?比如今年到了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日子渐渐好过了,民工荒又出现了,产业层次、结构的调整,必定伴随着劳动者素质提升的响应,全民素质教育,不是政府应当买单的吗?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解决中国人自己的事,最终还是靠中国人自己。民众不富不安不乐不业,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中国的发展的国际环境有好的一面,这是我们努力的结果,也有不好的一面,这是我们要正确对待但绝对不用恐惧、不用自我贬低的事。功夫在国内。最大的问题是要多方面、千方百计地提高人民收入,增加生活信心。什么叫以人为本?让人民有信心、活得有尊严,才是核心。信心也好,尊严也好,不在于穷富,而是在于市场环境的公平,比如公平合理的房价,多样的住房结构,既定的收入预期,多层次的就业状态,等等。

    单说房价问题。房子少了,价钱便高,一般是对的,但在目前,是个伪命题。房价太高,压根不是求大于供造成的。现在,城市的房子多得卖不出去。关键是基本成本太高,即使一道行政命令叫开发商降价,可操作的空间也不会很大。房子少,是政府的公共福利房源少,大家有钱没钱都只能往高价房那块挤,哪有不高价的?政府可以不可以如此操作:

    一、放开高档房,完全按市场原则去做,可以的。有钱卖好房。满足一部分高消费的需求。高消费高支出。甚至是高税收。钱多,是占有国家资源多换来的,高消费高税收,合理。没钱的,也不要争那一口气。一视同仁,大家都不会有意见。

    二、广开经适房建设资源。这部分,政府把地价降下来,主要是降各样费用,实行1+1的办法,开发商建设一平米的高档房,同时必须承担建一平米的经适房,否则不批你的建房。全国商品房建设每年多大的量啊,解决了这个问题,廉价的房源还愁吗?如此,新一轮的就业市场也开拓了。

    三、政府自行建设一批廉租房,真正解决那些买不起房的困难家庭住房问题,这可以作为各级政府的成绩考核。这件工作政府必须亲自做。因为政策性太强,牵涉大量基础性工作。

    四、引入社会力量建设廉价房。在劳务输入大的城市,鼓励有远见的企业建设务工人员的廉租房,政府给以补贴或减税。允许城市居民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建设用于城市出租的房屋,单房的规模可以控制在一定标准内,只用于出租,不能买卖,在一定时限内保证收回成本,多少年后才允许进入市场买卖,像城市基准地价那样,限定租费最高价。对城市租房,统一纳入管理,规范运作。在城镇和城乡结合部,允许农民建廉租房,落实全产权。这样,即能解决城市住房问题,也能真正增加中国人民的财产性收入。

    五、当然,最解决问题的,还是跟上世界潮流,增加民众的收入,不能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