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体会

浅谈贫困山区县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情况的问题与思考

作者:汪有元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1-04-25 00:00 【打印本页】

 


    根据宁陕县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安排,从2011年3月22日开始,教科文卫工委在常委会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带领下,会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先后深入金川、江口、广货街、汤坪、筒车湾、太山庙等乡镇卫生院以及县医院等单位,通过查阅资料,召集医疗单位的负责人、医务人员以及就医群众座谈和个别走访等形式,对我县医疗服务工作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工作成效: 
                     
    宁陕县现有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单位131个,其中县直医疗卫生单位4个,中心卫生院5所、乡镇卫生院9所、村卫生室98所、个体诊所15个。县乡医疗机构共设床位248张,在岗医疗服务人员247人,其中乡镇卫生院127人,县直医疗单位120人。

    近年来,中共宁陕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使全县卫生事业有了新发展。其主要成效为:

    1、重投入,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一是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建立医疗机构运转及人员收入保障机制。落实了医疗人员的待遇,将县乡医疗机构在编在岗人员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将集体身份医务人员转为财政供养,将村医补助由每年6000元提高至8000元。在经费保障上,将县医院补助经费从200万元增加至600万元,乡镇卫生院财政预算提高到385万元,县乡医疗机构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上,突出了县乡医疗机构的公益性。二是将医疗卫生工作纳入了对各乡镇及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强化了各级、各部门在农村卫生工作中的职责。县卫生局也加强了乡镇卫生院的考核和管理,基本形成了集预防、保健和治疗于一体的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

    2、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医疗服务设施条件。2008年以来,充分利用各种项目建设和设施装备资金8211.5余万元,新建了疾控中心办公大楼,改扩建了县医院综合住院楼和12所卫生院的业务用房,完成了县妇幼保健院、14个乡镇卫生院、98个村卫生室的建设任务和正在开工建设的投资2200万元的县医院住院综合楼。通过项目投资,采购设备,为医疗单位配备了医疗检测设备和交通工具,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实施了“新五件”,村卫生室实现了“三室”分开。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3、重队伍建设,增强医疗服务能力。近年来,我县一是采用引进、招录专业技术人才。宁陕县政府在2007和2008连续两年为乡镇卫生院招录59名医疗服务人员,利用人才振兴计划引进人员9名,充实了医疗服务队伍。二是开展岗位培训工作。利用省、市各类培训项目和“大练兵、大比武”活动,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三年来,全县举办乡村医生培训班3期,参训395人次。三是选派进修。以“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活动为契机,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对口省、市、县级医院进修学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三年来,共有28个医疗机构派出业务骨干97人次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累计培训1476天。四是积极开展远程网络教育。全县190名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和118名乡村医师参加了网上继续教育培训和视频考试。正是由于近几年卫生主管部门紧紧抓住了有计划的选送医务人员参加各种技术培训,使乡镇卫生院由过去的买药型向医疗服务型转变,群众的就医人次逐年提高,基层群众对乡镇卫生院的满意率明显提高。

    4、重质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一是全面实施医院管理年活动。2007年以来,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先后开展了医院质量管理年和“创建人民满意乡镇卫生院”活动。全县医疗质量、医德医风有了改善。二是开展创等达标活动。2009年,县医院创建二级乙等综合医院达标,江口等三个卫生院达到甲级卫生院标准。三是稳步推进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全县81所村卫生室达到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标准。四是实施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自2006年以来,县医院等医疗单位抽调业务骨干组成3个工作组,分别对江口、筒车湾、龙王等乡镇卫生院实施了对口支援。县医院还采取了脱产进修带教等方式,让乡镇卫生院的人员到县医院进行免费进修学习,增加学习实践机会,培养独立上岗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江口镇中心卫生院还利用与省城医院的联系,聘请老教授坐诊,方便了群众。太山庙乡卫生院的中医特色,四亩地镇卫生院的中医骨伤治疗特色,吸引了大量的乡镇内外,甚至外县的患者前往就医,就诊人数明显增多,效益明显提高,彰显了名医引领的效果,人民群众对这些乡镇卫生院的信任度明显提高。

    5、重服务体系建设,保障群众生命安全。2006年开始,宁陕县医院建立了急诊科,与各乡镇卫生院签订了急救转诊协议,初步建立了县乡两级急救转诊服务网络。为提高急救服务能力,县医院加强了急诊科建设,先后畅通了“绿色急救通道”,增加了业务用房,充实了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公布了急救电话,配置了相应的急救仪器和药品。各乡镇卫生院也公布了急救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急重症患者能够及时就诊和转诊。近年来,我县转诊及时率达到100%,抢救成功率在85%以上,有效保障了全县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

    二、存在的问题 

    1、医疗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一是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匮乏。由于宁陕县的医院、卫生院业务收入少,职工待遇低,医疗人才难引进留不住,现有人才的培养周期长,拔尖的人才屈指可数。加之,年老医师相继退休,医疗骨干出现断层,一些危重病人抢救和有难度的手术难以开展;乡镇卫生院人才结构极不合理,相当人员不具备上岗资质,不仅数量少而且技术服务能力低。

    二是医疗服务专业人员数量紧缺。按照全县医疗服务需求,医疗机构的医疗人员编制整体不足。乡镇卫生院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较为普遍。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由于缺少人员轮班,昼夜连轴转,每月仅能休息2天,最多为4天,严重影响了医疗质量和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宁陕县医院自2001年以来,很少有医学院校毕业生进入,人才储备贫乏,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目前,仅靠从基层卫生院借调22人和招聘50名临时人员维持运转,造成乡镇卫生院医疗专业技术人员有人不在岗,县医院有编借人充岗,“拆东墙、补西墙”的医疗人员流动的不正常现象,对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整体医疗水平造成较大影响。由于医技人员严重短缺,乡镇卫生院通过项目配置了门类齐全,功能先进的医疗设施,闲置率极高,无法为人民群众开展医疗服务。仅广货街卫生院的X光机闲置三年尚未开箱,此类问题不在少数。据统计,目前能开展X线业务的占36%,能开展超声业务的占57%,能开展检验的不足60%,而宁陕县医院靠自身借贷集资购置的医疗设备数量不足,部分关键性设备CT机,性能严重老化,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就医的需要。

    2、医疗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宁陕县中医院由于1998年改革时被推向市场,靠租房分散在城区多个地段,没有固定诊疗场所,业务发展受到限制,服务功能不完善,犹如零散的个体诊所,无法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完备的中医药服务。城关卫生院,有牌有阵地却无医务人员,形成资源浪费。城关地区群众对此很不满意。

    3、医风医德有待于加强。

    从调查情况看,医疗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和开展医技岗位练兵活动,乡镇卫生院优于县级医疗机构。县级医疗机构部分医疗服务人员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现象,少数医务人员对待病人态度生硬,缺乏耐心,而且有经常出入在扑克麻将赌博活动场所的现象,群众对此有意见。

    4、撤并乡镇,群众担心看病难。

    本次乡镇机构改革中,旬阳坝镇和汤坪镇将被撤并,相应的乡镇机构将会被随之撤销。群众担心原乡镇卫生院被撤消后,没有就近就医的地方。希望保留乡镇卫生院建制。

    5、在新医改过程中,群众难以买到价格较低廉而富有疗效的药品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三、几点建议: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增强信心。医疗服务水平的高低是国家实施新型医疗改革的重要落脚点之一,是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状况,保障人民群众有地方就医和就好医的重要民生问题,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一是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强化对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工作的认识;从工作部署上要以重要民生课题列入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