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县地处秦岭南麓,是一个典型的版图大县、人口小县、资源富县、旅游强县。西汉高速公路贯通前,相对于安康中等城市而言,我县处于全市旅游经济的边缘板块,西汉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后,宁陕以丰富的资源优势、良好的生态优势、便捷的交通优势、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强劲的开发优势融入了西安半日经济圈,成为全市重点开发建设的四大旅游版块之一,实现了由全市旅游经济的边缘版块向以西安国际大都市为轴心的全省旅游中心版块的历史性跨越。在这一跨越实践中,我县以“绿都宁陕、休闲胜地”为形象定位,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彰显特色优势,优化投资环境,强势推进景区景点建设,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在全省实施大秦岭生态旅游开发的宏大实践中探索了一条特色之路。
一、广泛招商选商引资,呈现集群式开发格局
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最大制约因素是缺乏建设资金。为解决资金瓶颈,我县采取市场化开发模式,把招商引资作为旅游产业突破发展的强力引擎,举全县之力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优化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实施旅游产业突破发展上来。为了吸引企业投资兴业,我县组建了招商引资队伍,科学编制旅游开发项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清理和废除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和条款,简化办事程序。8年间,先后成功引进18家企业,开发了21个旅游项目,呈现出集群式开发的态势,引资总额139.4亿元,位居全省县(区)旅游招商引资之首,成为秦岭片区生态旅游投资开发的一方热土,全县累计投资27.1亿元,今年在建和续建旅游项目14个,元至五月投资1.76亿元,突出打造了“三区两漂一园一城”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了“两线三环六区二十点”的开发格局。
二、以“山水秦岭•山地运动”为主题,着力打造旅游产品特色
旅游景区的特色品牌是一个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名片。近年来,大秦岭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很多山区县都纷纷举起旅游开发的大旗。在良好发展态势下,也不可避免资源同质化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如何打造特色成为大秦岭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我县结合山水特点,将体育运动引进到旅游开发中,把体育事业与旅游产业联动发展,相互促进,探索出了一条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特色道路,以“山水秦岭、山地运动”为主题,致力于建设“秦岭山地体育核心经济圈”。各景区先后建设了秦岭峡谷漂流、汶水河漂流、上坝河国际狩猎场、皇冠国际标准自行车赛道、铁桥攀援场、皇冠标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室内馆等一批体育旅游项目,得到了省体育局和国家体育总局的大力支持。 2008年,在省体育局、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县推出了中国•秦岭(宁陕)峡谷漂流、狩猎射击、山地越野、山水摄影、山地音乐文化节等五大文体赛事活动,借文体比赛的魅力增强宁陕旅游景区的吸引力。经过四年的打造,五大赛事已经成为宁陕旅游对外宣传与营销的“五大花旦”品牌。2010年12月,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的2010年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上,宁陕县代表陕西省在博览会上亮相,重点展示了近年来宁陕精心打造的五大体育旅游赛事活动。专家评审组从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省区市/省(区、市)/省(自治区、直辖市)/省、区、市上报的101个体育项目中,最终评出58个“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推荐项目”,中国•秦岭(宁陕)山地越野挑战赛成为陕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至此,我县具有接待能力的景区连续4年举办的中国•秦岭(宁陕)五大文体旅游赛事活动,已跳出秦岭,闻名全省,走向全国。
三、打造景区文化灵魂,唱响“秦岭文化看宁陕”特色品牌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为进一步提升景区的旅游品位,县委、县政府将“生态立县、旅游富民”发展战略向“旅游富民、文化兴县”转变,着力提升了我县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唱响了“秦岭文化看宁陕”的特色品牌。2010年4月,省美协与我县签订了《陕西省美协扶持宁陕县发展文化产业意向书》,重点将宁陕打造成文化产业示范县。2010年11月,大秦岭艺术创作中心在上坝河国家森林公园内破土动工,今年4月,秦岭自然博物馆在秦岭峡谷漂流景区开工建设,涵盖美术、音乐、文学3个领域的大秦岭创作基地正在相关景区积极筹备,去年11月,“诗意宁陕•秦岭笔会”活动在皇冠景区举行,省作协、省散文学会、安康诗歌创作中心三个创作基地在宁陕落户,进一步丰富了我县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