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汉水江畔,徜徉在秦岭巴山,山有蓊郁葱茏之秀,水有青罗丝带之美。山因水青,水依山秀,山水之美,自然天成。
汉江澎湃着勇往直前虽叫我神往,而我最钟情、最倾心的却是潺潺流淌的村野山泉。记得在小学任教之时,我领着一群红领巾,踏着乡间的一条小路,兴致勃勃地去游览家乡的姜家泉。那是初春的一天清晨,阵阵夹着淡淡芬芳的春风,像慈母的手,轻轻地抚摸着刚刚醒来的大地,温柔的太阳恰似含羞的少女,从东方冉冉升起,把一座座薄绿色的山染得一片通红。
姜家泉在一座名曰猪头岩的大山脚下,距我家只有十里之遥。其实,那个地方并非是什么奇花异卉、鸟语花香的游览胜地,只因有一股清冽异常的泉水而得名。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翻山越岭,我们首先来到姜家泉所灌溉的一片稻田。
耙得平平的水田,足有二十来亩,清亮亮的水,把秧田灌得满满的,一群群油黑发亮的小蝌蚪,在水里快活的游来游去。微微的春风轻轻的掠过,平静的水面立刻泛起一层鱼鳞似的涟漪。一位八九岁的小姑娘,扎着两朵蝴蝶结,舞着一杆用塑料皮子做成的小旗,轻快地奔跑在高高的垄起的田埂上,正赶上一群叽叽喳喳来偷吃嫩秧苗的麻雀,称得上春色处处皆入画?
我们没有就久留,沿着被两山夹着的一条石级小路,去寻觅泉源。
山越来越峻,路也越来越陡越窄,转过一个山嘴,奇景出现了。只见一股碗口粗细冒着缕缕热气的清泉,从丈余高的石壁上涌下来,直落在下面五尺见方用青条石扣成的人工水池里,溅起朵朵水花。一束束金色的阳光斜射在水花上,恰似一颗颗珍珠和玛瑙耀眼夺目,美丽极了。池子的一边是块翠绿修直的水竹,竹林下一根根破土而生的又嫩又壮的竹笋,傲然挺立,迎着温暖的春阳茁壮成长。另一边是一些高大的灌木,都换上了深浅不一的绿装,显示出春的活力和妖娆。
“啊,好甜哪!”一个首先走到池边捧起泉水喝的学生赞叹道。于是,我们一哄而上,把水池团团围住,十几双手都不停地捧着水喝,还异口同声地夸奖:“好甜,好甜!”
看着他们一个个贪婪地喝着清泉,不禁使我想起这泉有个美丽而又古老的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在猪头岩的脚下,沿河居住着一贫一富两户人家,富户姓黄,住在河的上游,霸占着二十多亩肥沃的稻田;贫户姓姜,在河的下游落家,仅有两亩瘠田。黄家杖着权势,独占这条河水,说什么河是黄家的河,水是黄家的水,不准姜家用。在一个大旱之年,黄家把河水全部垄断着,连姜家担水吃都不行,更不用说引水灌那两亩维持全家生命的薄田。姜家老小眼睁睁地看着田里的秧苗由绿变黄,又由黄变黑,竟毫无办法,只有天天守着稻田哭,好不凄惨,最后惨得连猪头岩都伤心地流出了眼泪——这眼泪就是猪头山特赐给姜家的一股救命泉水。
“快来看喽!”一位攀上石壁的学生喊着。于是,大家又一齐涌上石壁。
“啊!”我也惊叹着,被一潭绿油油的泉水吸引住了,原来泉源竟躲在这里,这是我从未探寻过的。
我从校园步入社会,从巴山走进秦岭。一路“叮咚”流淌的山泉轻唱,人的心竟也一片澄明,无所思无所想,一切都归于自然的状态。
深入宁陕,了解宁陕,更多的是了解秦岭这座中国神奇的山脉,在推进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的作用。正如专家所言,秦岭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一座有名的山脉,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地之一,神龙氏曾在秦岭山尝百草,炎帝部落在秦岭北麓生息壮大,周、秦、汉、唐等13王朝在此建都,靠秦岭的水资源走向繁荣。最具现实意义的是,它高大的山体和逶迤的山势,是我国大陆生物、气候、水文、地理的分界线。秦岭不仅是我国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在地形上成为南北之间的屏障,高大的山体,使得潮湿的海洋气候不易深入到西北,北方的寒流也不得长驱南下,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秦岭的神奇魅力在于山脉是有生命的。高耸的峰峦,险峻的山势,多变的气候,充裕的水土资源,赋予宁陕这块土地生命的活力。
我庆幸自己在宁陕工作,有缘结识秦岭,这山、这水、这人是那么的自然,那样的清纯,那么的灵动。况且这里是汉江的源头,是长江流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调节古都西安等毗邻地区生态环境的“一所绿肺”。维护生态、保护环境成为当地政府乃至全民的一致行动。
在一次下乡的山路上,我终于看清了秦岭的真面目:巍峨的山峰,连绵起伏,从未断绝,然而每一座山峰看起来却是那样的普通,没有想象的怪石嶙峋或者奇峰突起,没有渴望中的卓尔不群和与众不同。也许,这正是秦岭的品格高尚之处,她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与文化,然而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秦岭并不张扬,她平静地看着那些归属于她的山脉一个个名声鹊起,她坦然地注视着她孕育出的那片土地上无数风流人物横刀跃马,纵横捭阖抑或潇洒长歌,她也默默地忍受着无数帝王大兴土木、肆意砍伐,改朝换代、江山易主的烽火岁月。因为有秦岭,才会有八百里秦川,才会有八百里秦川的风调雨顺,才会有周、秦、汉、唐的绝代风华。中华民族最引以为骄傲的古代文明,原来发端于这样一座朴实无华的,由巨大花岗岩体构成的山脉。
然而,这里的山泉不会因为人的赞美留恋而停滞不前,不会因为秦岭名誉天下而清高傲慢,故弄玄虚地远离人群,孤影自怜,而是显出一副温厚、含蓄的模样,让前来探求的人亲近、再亲近,我情不自禁的掬了一捧水,灵动的泉水在手中淡褪了沉稳的深色,而变得清澈、干净、愈益清明,愈显洁净无污的品节。
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增多,知识的丰富,水在我的心里更加真爱,我对水的了解更为真切。
其实,无论是巴山脚下猪头岩汩出的山泉,还是南北分界的秦岭山脉岿巍的石砌而出的溪流,都汇成了汉江这支中国西部的大河,长年累月地向东流去,沿路滋润出一片绿色,奔向长江直入浩瀚的大海。
我寻找过泉的源头,更清楚地记得,泉有清澈见底的溪,凌峰见刃的坡,早晓春潮不狂傲,晚驱严冬不颓唐,盛夏炎旱不干涸,肃杀浓霜不凝脂。总是默默地滋润着山川的花草树木,田野村头的嫩芽禾苗,哺育着勤劳淳朴的一代代山民。
人们恋山惜水,在于山充满了诗意和哲理,为人们的心灵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精神滋养。古人曰:“山得水而活,水映山而媚。”山与水这样不可互缺,共同演绎出大自然绝美的乐章。
珍爱你,绿都宁陕!拥抱你,秦岭巴山!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