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觉得自己又颇书生气。中国难事多,处理起来,常常确实难,完全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在基层呆久了,也处理很多民生问题,实践叫我偏又总结出一个结论:真为民,事不难。
中国发展到人均1000到3000美元了,社会便是个动荡期,我们叫转型期,难事多呀!这样的时期,发达国家在前100年,前几十年,都是经历过了的。中国绕不过去。这个煎熬,是要切身解决才行的。在中国,一些地方,就解决得很好,或正在认真地解决。这些难事,基本上都是共性的:教育的,医疗的,养老的,物价的,房子的,就业的,官员贪腐的,行政效率不高的,司法不公的,多了去了。这些事解决起来,确实难,但我还是要说一句话:真为民,事不难!
许多人,民间的,官场的,可能会对我的说法没有耐心。还是说说吧,算是在中国办难事的一解罢。
我供职的县,是个山区小县,面积大,人口少,底子薄,开销大,每年两个多亿的财政支出,五分之四要靠上级的转移支付。但是,从四年前开始,这个县率先在本地区,完成国家提到的所有民生工程。计有:五保户集中供养,普及高中教育,中小学实行蛋奶工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大病统筹、城乡低保、农村养老保险,城市养老保险、城乡医疗纳入事业编制,农民进城国民待遇,等等。仅此一顶,县级财政每年就要补贴进2000来万。
有人要问了,你一个小县,哪里来的那么些钱?多头争取的,牙齿边上省的,干部职工捐的,发展经济增的,工作搞的好上级奖励的,多项资金捆绑起来的,县里每年的可支配收入,除了正常的工资性开支,都用到了民生上,有直接补贴给人民的,有建了民生设施的,修了医院建了学校的,修了敬老院的,打了农村水泥路的。也背账,也欠钱,但欠的明白,欠的有底气。反正这个县,干部办公条件是最差的,公车是最普通的,好些个部局,还没有车,县上几大家子,多少年都没购过象样的车了。一个局,有了一辆普桑,却长期锁在车库里,局领导骑摩托车下乡,为的就是省些钱来维持必要的运转。随便扳起指头算一下,在“十一五”期间,这个县投向民生的资金就有三个多亿。
可不可以不投?可以。因为这个县的作法,在它所在的地区,是第一家。许多县没有这样做,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充其量说一句:财力紧张,不具备条件。这个县的书记在统一大家认识时说过一句 话:“这些钱,我们不用在民生上,也会花掉的,用在民生上,就是一件大事,解决了长治久安的问题,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问题,是值得的。钱上的困难,咬咬牙就过去了。”
也确实,几年下来投入的几个亿,不用在民生上,真保不准还是花掉了,有的可能还是胡花掉的。
尽管这个县在今后的发展大业中,还有艰难的路要走,但它已经初步建立起经济长足发展的社会发育的基础。在整个“十一五”,基本民生问题解决了,经济发展的资本支撑也解决了,五年时间,大胆创新,解放思想,优化环境,千难万苦,先后引进开发性资金170多亿,其中生态旅游资金就超过100亿,这些资本在“十二五”发酵、扩张,必将带来县域经济的突破发展。
四五年前,这个县提出:“小县要敢创大业”,一个五年期过去了,大业初步成形了,有了大发展的基础了,站在新的起点上,证明了“小县也能创大业”。这个“大业”难能可贵的是,整个发展的基业,是建立在广大人民分享、参与、共赢的基础上的,因此在这个县,为官者也好,普通民众也好,对于未来,都抱有良好的预期。
这个县处在秦岭山区,除了生态优良外,也并没有格外引人的地方。他们干部,也只是西部地区的干部,他们的人民,也只是西部地区的人民,有一点重要:全县上下,总能做到真真切切干实事,一切以民生为前提。许多报刊宣传过他们,总结来总结去,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话:真为民,事不难。
事情仍然很难。但如果一切出发点都是从人民出发的,核心是为民的,难也就有了难的健康味道,苦中有了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