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初识《沧浪之水》有感

作者:胡雪涛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1-07-18 00:00 【打印本页】

   

    因为一本小说,而放弃睡觉,对于长期无眠却总是很珍惜睡觉时间的我来说,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事实上,就是因为《沧浪之水》我罢睡了,不仅如此,还放弃了每天锻炼的必修课,就这样,长时间蜇在沙发上,整整9个小时,一口气读下去,直至主人公池大为放下自己的坚持,拐过瑟缩的人生,步入时势的殿堂大有作为。

    小说中主人公池大为让人心酸的童年、质朴而又无奈的乡亲们、贫瘠的大山、荒凉的村庄、以及他那个处在理想的精神状态、天真得让人崇拜,生活中又矛盾挣扎的父亲,都带着时代的伤痕感,一股脑儿充斥着我的脑子,灼烧着我的神经。

    好久没被小说震撼过了,主人公纠结、细腻的独白像渗透在某个看不见的角落,一丝丝一缕缕传过来,他说的话太多太无奈也太深刻,我记不住,只知道一个近乎绝望的孩子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走出了山村,历经种种煎熬之后,成为最有前途的厅级干部。让人不由想到凤凰涅槃,是的!在乡亲们看来他在光宗耀祖,但作为他一路走来的见证者,文中更展现了他的矛盾,无奈,以及他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对责任的重新定位。池大为成功了,但他作为厅长的职务角色和他作为池大为本人发生了错位,于是,他纠结,他孤独。其实,他的苦闷,又何尝不是以他为代表的这一个群体的苦闷?当传统的中国文化与新时代生存的理念相遇时,新的价值观应运而生,面对现实,这个庞大的群体不约而同地找不到归宿感,这份理念的缺失便成为一个层面乃至整个时代的苦闷。

    好书总是能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生活,它更像是一部新的官场现形记。在这里,透视着官场群像和人间百态。在这里,我似乎能理解刘姥姥初进大观园时的感受,满世的奇观、满眼的惊奇,一切的一切让我眼花缭乱,我知道了原来自己几十年来走过的日子如此简单,简单的就像蹒跚学步的幼儿刚学会写一,可笑我还经常感叹自己经历的沧桑,原来在我这类人这里,经历跟年龄并不成正比。原来自己的世界可以简单概括到一笔写过而不带任何曲线。原来,屈原的悲愤、李白的凄凉、杜甫的落寞都可以找到自身的根源,原来庐山会议、毛泽东的横游长江都充满着历史的无奈。好一个历史时代与个人英雄的纠结!!

    小说中有句话“孔子已经死了”,让人痛心,惋惜。其实,与其说这是笔者掺有的几分颓废,还不如说这是一种境遇的写照。当今的社会,承担和牺牲的精神,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两大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人们高呼、并践行活在现实活在当下的生存状态中越来越被淡化,这是一种悲哀,也更是整个社会在新旧文化交替时不得不遇到的尴尬。池大为的成功,是个人素养与时代的产物,但他的经历更诠释着一句话:机会总是光临有准备的人。几经坎坷的他遭遇了天时地利人和,成功便成为一种必然了。
    作为一本好书,它同样适应不同角色,不同身份和不同需求的人来阅读。我奇异,在这本书里,作为小人物,我同样被震撼了。我心酸着主人公的心酸,无奈着主人公的无奈,理解并佩服着主人公的蜕变。当然还有他的执着和苦闷!

    更怪的是,每读到它,我就想起“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句话,两者涉及的是不同领域,我却怎么看,两者都有联系。是的,原来他们都有对心底最初理念的执着!不同的是池大为在他坚持着,挣扎着到最后放弃,读者正要忍不住慨叹之时,他和儿时的伙伴一起地回到昔日的小山村、拜望当年的老师,还虔诚地来到在父亲坟前,深深地叹息、风干的泪水,让我这个读者无奈之余又又豁然开朗:他的无奈和苦闷竟然如此深刻!这是整个时代的苦闷!!
    慨叹之余,我混乱的思维开始渐渐清晰:原来,在天然尺度愈来愈淡化的世界,信念就是最后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