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体会

宁陕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作者:张平丽 来源:人社局 发布时间:2012-12-07 11:29 【打印本页】

    近年来,我县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大力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为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打下了基础,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按照安康市人社局的工作安排,宁陕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专门组织人员对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宁陕县地处秦岭南麓,山大人稀,林多地少,属“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农业县,全县面积3678平方公里,辖12个镇、98个村,总人口7.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0687人,占总人口的85%,薄弱的经济基础,加重了我县的就业压力和农民增收难题。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发展劳务经济,积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把劳动力转移当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富民”战略来抓,劳务经济在我县逐渐成为支柱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的同时营造出农村社会的稳定。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一)基本情况:我县目前城乡劳动力总数为35789人,农村富余劳动力17337人,农村富余劳动力中,18—30岁占45%,31—45岁占30%,45岁以上岁占25%;女性占32%,男性占68%;初中及以下占6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到23%,大专及以上学历占13%,较低的劳务技能是我县劳动力转移工作中的一个棘手问题,随着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不断深入,宁陕县把劳务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有组织、有技能转移为重点,以转移前培训、创业培训、受委托专项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为主体,融入丰富培训内容,确保有组织劳务培训100%。


    (二)转移就业情况:2008年,全县劳动力转移总数为17158人;2009年是17205人,2011年是17143人,2012年截至目前是17296人。


    就2008年至2012年间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人群构成情况来看,年龄段、性别比重、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变动是极其细微的,变化较大的是就业地域分布,2008年劳动力输往地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占总数的32%),珠江三角洲(占总数的47%),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南、西北的人数之和仅占总数的11%(省内占10%)。


    (三)转移就业前后培训情况:宁陕县健全的劳动技能培训体系,年培训规模达1.5万人次,常年开设多种热门专业,短期专业及对口培训班,帮助择业者提高劳动技能、熟悉专业知识、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与务工常识。外出务工人员有65%以上的人接受过各种职业技能培训,100%接受过转移前培训,13%取得了职业技能资格,各类培训加快了劳动力转移由初期的劳力型向技能型、智力型转变的步伐,特别是SYB培训,为有意愿自主创业者提供了一个让梦想实现的平台,激发了创业者的热情,带动了就近就地转移。


    (四)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情况:2008年底的金融风暴,造成了全国各大主要务工省市掀起农民工返乡热潮,三年过去了,全国劳务市场已逐渐回暖,但相对务工人员收入水平仍很低糜,很多务工人员选择了就地转移就业。根据调查了解,我县目前返乡农民就地转移就业的人数占到了富余劳动力总数的17%,其中有80%以上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参加创业培训600余人,成功创业157人,宁陕县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贷款800余万元,带动就业400余人。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情况:2008年宁陕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创经济收入1.60亿,2009年是1.60亿,2010年为1.70亿,2011年为1.70亿,2008年务工人员月平均收入1500—1800元,2009年务工人员平均月收入是800—1000元,2010年平均月收入1200—2000元,2011月平均收入为1300—2000元,2012年半年来务工人员月均收入为1200—1800元。


    从以上务工人员月均收入来看,近几年的差异不大,但实际上务工人员是从省外就业已慢慢转变成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了,参看另一组数据:2008年当地务工月收入为400—600元,2009年500—800元,2010年800—1000元,2011年1000—1400元,2012年1000—1600元,不难看出,进厂打工的工资不再那么诱人,在家务工也能拿到不薄的收入,虽然宏观上讲外出务工是把外面的钱挣回来,就地转移是从大碗到小碗,其实不然,几年来当地收入水平不断提升,是近年来我县贯彻落实就业政策的结果,也是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


    农村劳动力选择就近就地转移,应该说是目前的发展趋势,近五年来,劳动力需求量在以每年17.8%的速度增加,而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五年间普通劳动力薪金无起色,相反我县本地用人薪金有所提升,外出务工不再具有往日的引力,加上近年来各项创业促就业扶持政策的落实,许多劳动力都纷纷返乡创业,有利地带动了当地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转移,不但能够降低转移成本,还可以避免远距离、跨区域的流动,减缓交通压力,节省消费支出费用;就近就地转移,有利于充分就业,农村劳动力就业呈现出较强的兼业性,务工的同时,还可以兼顾农业生产,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就近就地转移,有利于社会稳定。异地输出带来的“民工潮”,以及个别地方由于农民工维权而引发的群体事件,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而就地就近转移,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把加强服务、稳定就业作为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宁陕县在提升劳务经济工作上,始终保持统一思想,把加强服务、稳定就业作为农民增收的突破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劳动力转移工作为载体,狠抓劳务经济,强化机构职能,转变观念,大胆革新,以新的市场动向引导劳动输出新模式,把劳务培训作为重中之重,以提升务工者技能,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二)将劳务培训工作作为重点列入五年规划。2008年宁陕县将劳务培训工作作为重点列入五年规划,四年来,通过不断加大培训资源整合力度,将教育、人劳、扶贫、农业等各行业口的培训逐步进行整合,使全县城乡劳动力都能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全县职业教育规模近万人,促进劳动力转移由劳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提高了劳务收入水平。


    (三)提供信息,加强服务。虽然就近就地转移已成为我县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但为了即时掌握外界用工信息和务工人员情况,我县自2009年起,先后建立了广东劳务基地、深圳劳务办事处等外地劳务协作单位,及时地保障务工人员的权益,解决我县劳动力转移从业人员不足、劳务市场开发的局限性等问题,并全力落实回访制度,确保每一个人登记在册,对他们的工资待遇、工作状况、个人意向变动等情况进行随时掌握,保障了在外务工人员的权益。


    (四)认真执行好就业扶持的各项政策。近年来我县还通过积极落实新一轮再就业政策,将过去的《再就业优惠证》和《失业证》“合二为一”,劳动者在县内就业或失业,享受就业扶持政策,只要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凭此证按照规定可享受职业培训、创业培训、职业介绍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极力地推进了当地劳动力转移就业。


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是一条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子。既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又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