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体会

关于对我县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胡顺芬 来源:人社局 发布时间:2012-12-08 10:26 【打印本页】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民生之源,近几年来,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把推进全民创业、促进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来抓,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带动就业活动,有力推进了就业再就业工作。为了进一步做好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我局组织专人就进一步推进我县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创业促进就业成效显著

  近三年,我县创业就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失业率控制在较低水平。截止2011年12月底,我县有个体工商户1183户,注册私营企业119户,提供工作岗位5000余个,其中2010年新增个体工商户45户,私营企业9家,新增就业岗位1106个。我县共举办免费创业培训12期,培训1081人。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765万元,400余人通过创业扶持成功创业,间接带动1000余人就业。全民创业的良好发展状况,直接对我县财政税收、城镇就业、农民增收、区域经济活力的增长,具有直接的拉动效应,贡献不断增加。年实现新增城乡劳动力就业安置在1000人以上,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万人,再就业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3.6%-4.1%的较低水平,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保持了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一是就业工作稳步推进。2011年全县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56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1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93人,分别完成市目标任务的107%、126%和12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低于市目标任务0.7个百分点。开展创业培训223人,完成市目标任务的279%,已实现成功创业135人,直接带动就业162人。组织开展技能培训20余期培训人员1760人,其中再就业培训358人,农村劳动力培训1402人,分别完成市目标任务的196%、179%和200%。审核社保补贴196人,兑现社保补贴资金170万元,审核办理公益性岗位补贴716人,兑现公益岗位补贴290.11万元。农村转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农村新增转移就业1364人,转移就业规模达到17143人,分别完成市目标任务105%和101%。

  二是就业规模明显扩大。2011年初,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援助活动,通过提供入户摸底调查、就业服务援助、就业岗位援助、创业培训援助等多种形式,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同时组织开展了企业用工信息采集、“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活动,共搜集到各类用工信息132条,提供就业岗位8500个。共举行专场招聘会5场次,发放宣传资料6500余份,累计为3200余名劳动者提供就业援助与帮扶,达成就业意向1957人,帮助实现就业人员573人,援助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85人。提供劳动维权服务和法律援助2790人次。

  进一步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规范操作程序、提高补贴标准,启动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政策,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工作办法》,为建立就业困难对象帮扶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逐步形成行政主管、就业服务、社会监督的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工作体系。全年共开发700余个公益性岗位,安置673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兑现岗位补贴290万元。我们通过集中援助与常规化援助相结合的方式,采取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送技能等形式,建立形成对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对象的长效援助机制。按照“认定一户安置一户”的要求,累计共安置“零就业家庭”6户6人,其中公益性岗位安置4人、灵活就业2人,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三是职业技能培训成效实现新突破。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关于《安康市实施就业培训项目定点机构招投标办法》精神,我县对2011年就业培训项目定点培训机构进行了招投标,通过招标将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市志成职业培训学校、石泉中天职业培训学校作为定点技能培训机构,根据招投标情况,并与各定点培训机构签订了就业培训目标管理责任书。我县结合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开展适合劳动者需求的各种技能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培训资金使用效益,全力提升职业培训质量,经过半年来的运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培训质量和效果得到全面提升,尤其是中式烹饪专业培训受到了广大学员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一致好评。

  四是创业促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积极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发挥“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创业促就业工作中举足轻重的作用,2011年为各类创业人员办理小额担保贷款1004万(其中担保贷款614万,自行贷款财政贴息390万),直接扶持创业100余人,成功带动就业217人。回收到期贷款100万,回收率达到100%。

  五是就业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加强《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发放、使用和管理,确保广大下岗失业人员的切身利益。一是严格执行《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程序,采取由街道社区初审备案,人社部门审核、办证的程序,确保工作不出纰漏,让办事人员满意;二是加快登记证发放速度,对待符合办理条件的人员,做到应发尽发;三是通过《就业失业登记》的发放和后期跟踪服务,进一步掌握了持证人员失业原因和再就业去向,以及享受优惠政策情况,为做好就业再就业统计和决策打下了坚实基础。

  六是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取得实效。随着全球金融危机逐渐向经济领域“蔓延”,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踏上返乡行程,我县把农民工返乡看成是“福”不是“祸”,各乡镇、各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安排,狠抓工作落实,引导了一批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经验的农民工纷纷返乡创业,农民“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的倾向已初显,全县回乡创业热潮逐步兴起,越来越多赚到钱的打工仔回乡创业,走出了一条扩大就业、促进增收的新路子。2011年回乡兴办各类企业、实体或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创业人员达到300多人。其中,发展养殖的返乡农民工265人,兴办农家乐的返乡农民工26人,兴办其它实体的返乡农民工40多人,3403人返回原就业地或就近就地就业,其中:从事旅游业469人,从事养殖业265人,从事在重点项目建设工地务工510人,发展林下经济349人,从事食用菌生产318人,其他转移就业492人。

   二、我县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面临的问题

  我县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中有以下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从创业方面看,主要表现在:一是创业宣传的声势不够大,宣传面不够广,还没有形成创业就是就业的社会氛围。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民众积极参与创业的社会氛围不够浓。二是全民创业的意识不够强。外出打工的多、回归创业的少;等待观望的多、投身创业的少。有的守家恋乡、安于现状,满足小富即安;有的办法不多“等、靠、要”,宁愿选择被动就业,不愿选择主动创业。无论是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还是农村转移到城镇务工的富余劳动力,很少寻求创业之路。三是适合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机会不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较低。高校毕业生有的创业后,因缺乏创业的能力和技能,社会资源匮乏,职业发展方向不清晰,导致其创办的企业存活期较短,成功率较低。四是创业的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创业信息不畅,创业项目缺乏引导,创业融资难,创业人才匮乏,创业场地有待配套,创业服务有待改善。五是创业者创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县自2006年开始开展创办和改善企业培训,虽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创业培训还是不能覆盖到所有需要创业的人员,为创业人员的创业能力提升培训较少,没有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实践的孵化基地。

  从就业方面看,主要表现在:一是就业观念陈旧。城镇很多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观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高度依赖政府的安置,缺乏适应市场选择职业的主动性。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够理想,高校毕业生回县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三是失地农民的安置就业,尤其是“4050”人员的就业难度大,影响社会的稳定。四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不可忽视。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每年在2万人左右,要解决这一问题,任务艰巨。五是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据调查,企业技能型工人需求较大,而城乡劳动者有的又因缺乏技能找不到工作。六是就业指导协调的力度较弱,重职业推荐轻职业指导。对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受训内容与农民工的需求有差距。据调查反映,培训侧重一般技能的多,培训方式单一,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职业培训规模和数量不大,针对性不强,培训内容与就业岗位对接不够,培训专业技能层次、质量不高,难以达到稳定就业的目标,培训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三、对我县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建议

  1、进一步营造社会氛围,切实提高劳动者素质。一是营造社会氛围,大力倡导创业是时代的潮流,创业是时代的责任,创业是时代的需求,自主创业光荣。加大创业光荣宣传的力度,系统地宣传创业政策、创业项目、创业环境、创业典型,营造人人想创业,人人敢创业,人人会创业的社会环境,营造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政策扶持创业的社会氛围。二是树立创业就是就业,就业必须创业的理念,让广大劳动者尽快从计划经济体制中形成的就业观念中解脱出来,以市场为导向,以技能为支撑,根据企业需求,转变自身观念,寻求创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