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文明古都西安以南,巍巍秦岭南坡有一块北亚热带向温暖湿润气候过度的庞大山地,这里山峦叠嶂,沟壑纵横,丛林茂密,鸟语花香,物产丰富。东西横亘北部的秦岭主脊山脉与南北纵贯中部的平河梁山脉彼此相承,构成了这块版图的地形地貌,境内210国道纵贯南北,直通汉中、巴蜀,36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7万人民历经沧桑岁月,艰难困苦、勇与贫困宣战,搏击历史风云,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步入富裕文明。这就是被誉为西安“后花园”,安康“北大门”的宁陕县。
据《宁陕厅志》及史料记载: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设五郎厅,划长安、安康、石泉边境地带为其辖区,属西安府,厅治设老城。嘉庆五年(1800)仁宗准在五郎厅之五郎关筑城建镇,并赐名“宁陕镇”,意为“镇守五郎关口,确保陕西安宁”,民国二年(1913)改为宁陕县。二十四年(1935)中国工农红军七十四师攻克老城,次年县城迁移关口,1949年和平解放属安康公署(现为安康市)至今。
这片神奇瑰丽的土地,不仅风光独秀,而且历史悠久厚重,据记载早在公元前77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人类在这里进行开发居住,清杨芳在《宁陕镇新置屯田记》中写道:“考古屯田之制,自汉晁错,言募民建塞下及赴,充国垦恙田,颇著成效。继而诸葛武候渭滨,邓艾之渠淮颖,平祜之实荆襄,皆祖其法,即三代寓兵于农之意也。
经南山为三秦屏障,毗连蜀楚,绵亘二千余里,除武关、褒斜可通大路,余皆层峦迭嶂,密箐林深,居民鲜少。我朝重熙迭洽,生齿日繁。乾隆年间,始有安徽、晋、豫居民入山垦种。始则茅屋依山,继且街衢布岭。秦中大吏因聚集日多,不可无官弹压,乾隆四十九年,准奏五郎,地方设立通判巡检,拨紫阳营千总一员驻扎。十余年来,石田日辟,山民好恬嬉,颇称乐土。自嘉庆二年教匪滋事,籍南山为逍逃菽,大兵剿捕屡年,始克藏事,可是南山最为紧要之地,不可不设立重镇矣。四年冬,经大吏奏请改通判为同知,添设总兵,分驻十营,以寓制。奉旨肇快嘉名,改五郎厅为宁陕厅,镇即日宁陕镇……”
可见宁陕是因地理位置险要而得名。又与古都西安相连,是进入关中的屏障和南大门。清嘉庆年间,秦岭腹地常有枭聚山林,对抗官府,清廷设宁陕厅防守,取名“陕西永宁”之意。
(一)
翻开宁陕的历史是一部辉煌灿烂的历程。值得骄人的是宁陕自古便是通往巴蜀的交通要道,这里的子午古栈道斐声中外,赫赫有名,在历史上这条栈道全长421公里,途径长安、宁陕、石泉抵汉中。是先民们在悬崖陡壁上开凿出来的一条小道。栈道是在峭壁凿洞打桩修筑而成,犹如一条悬空的桥。
秦末汉初,鸿门宴后,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刘邦带人马迫离长安,沿此道去汉中。三国时此道成了曹操和刘备相争的要道。魏将钟会,曾从子午道由长安去汉中,梁州刺史司马勋由子午谷向长安进军,都经此道。
唐代天宝年间,子午道更是担负为京城运输的重负。天宝间,从四川涪陵向杨贵妃进贡荔枝,日夜兼程,三天到达长安,送往临潼骊山清华宫,就是取之子午道。所以,历史上把子午道称为“荔枝路”。唐代诗人杜牧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午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诗,就是描写子午道送荔枝的情景。
今日你在山中可能还会隐隐听到群马的嘶啸声,倒真应了老杜的那一句“百马苑山中,至今翥旧悲”。历史上,三国时,蜀将魏延建议诸葛亮,从汉中褒城出兵,越宁陕秦岭直取长安,“诸葛武候以其地险而止”,厅志《宁陕营》有这样的诗句形容:“层峰日出,岩间虎踏云行”。又曰“树木层列,路道崎岖,一夫当关,万人莫御,真四面险阻之奇观也”。
古人开通的蜀道,因受当地物质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虽能勉强通行,但路况十分险峻。在汉代的摩崖石刻《石门颂》中,对子午道的险状作过这样的描述:“上则悬峻,屈曲流欺,下则入冥倾泻临渊。平阿淖泥,常萌鲜晏,木石相距,利磨确磐。临危桅砀,履尾心寒,空舆轻骑,滞碍弗前。恶虫蔽守,蛇蛭毒曼,末秋截霜,稼禾夭残”。文中大意是:子午道上,上面是悬崖连绵,曲流绕山;下面是幽谷深渊,飞瀑直泄。平缓处道路泥泞,苔藓遍地,山道上荆棘丛生,乱石塞道。行至险处,如履虎尾,空车快马也难行进。毒蛇猛兽时有出没,秋天未到,霜就毁了庄稼。当年蜀道如此艰险,以致诗人李白也留下了千古喟叹:“噫于哦,危乎高哉,蜀道之道难于上青天!”
关于子午道的由来很有讲究,《汉书·王莽传》:“平帝元始五年¨¨¨其秋,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经汉中。”颜师古注:“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相当,故谓之子午耳。今京城直南山有关,通梁汉道者,名子午谷。史书公元5年,王莽通子午道。《战国策·秦策》载:“范睢相秦,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即是指子午道,褒斜、金牛等栈道,这说明大约战国时期子午道就形成了。《元和郡县志》载:“黄金县有驿,即子午道也”。“旧道在金洲,安康县界”。“梁将军王神念以旧子午道缘山避水,桥梁百数,多有毁坏,乃另开干路,更名子午道”。《唐子午道考》:“大约子午谷在县南六十里,关又在谷口四十里耳。”“大抵旧道自子午谷正南,沿今洵河上流,又沿池河,至今汉阴县南北。新道向西南,斜至今洋县东,行山区避河流也”。按史料记载:旧通北沿子午谷,南沿直谷,中部直绝南山,南山即终南山,也就是秦岭。中间有子午关,即石羊关,今称关石。北起西安,经子午镇、石羊关、秦岭、东江口(即江口)、腰岭关、太山庙、铁炉坝入石泉界。
新道即南北朝梁将军王神念别开新路,略向西移。从宁陕江口以北依旧道,其南则由江口向西南翻月河梁、走旬阳坝、平河梁、火地塘、腰岭关、老城、经关口(古五郎关)至石泉。
子午道不仅为宁陕奠定了历史地位,而且至今保存的栈道遗迹成为当地政府开发旅游业的宝贵资源,必将吸引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二)
宁陕自古以来资源风茂、物产丰富、地理位置优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人类繁衍生息的一方沃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连年混战,经济文化遭到毁灭性的破坏。陕南处于南北对峙的地带,虽遭兵祸的创伤,但与中原地区相比,是比较安定的区域,所以中原地区的豪族、商贾和大批流民纷纷来陕南避乱。无疑给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带来了繁荣。为此该地文化厚重、古迹甚多,至今犹存。
据考古发现,宁陕境内有各类文物古迹近百处,古遗址、古墓葬、古战场、古建筑、古栈道、摩崖石刻等遍及各地,是人们追历史轨迹、探史究源的珍贵史证和宝贵财富。
唐、宋时期,当地寺院林立,唐代著名的禅师怀让到此传经。唐初宁陕是秦王府李世民避暑山庄,境内至今有射猎、游览的地界及范围的摩崖刻字,据记载:安康境内唐宋以前的古建筑,保存至今的仅为宁陕、平利两处宋代石砌古塔。曾出土南朝画像砖造型逼真,形态各异,制作精细,堪称不可多得的文物精品。1981年文物普查时,在宁陕新矿发现唐代武德八年摩崖刻字。更有字迹秀逸,文笔流畅的宋代石碑、摩崖刻字,以及不多的各类陶品、瓷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大多为元朝至清朝间修筑的山寨便成了大地主在兵荒马乱时收藏财产或藏人的堡垒。寨子一般都修在险要陡峭的山顶,通往寨子的道路崎岖且少,一人当关,十人莫入,尤其在江口境内山寨颇多,大小有20多座,最有影响的是黄金的马儿寨和沙坪的得胜寨。马儿寨是黄金姜氏和小川何氏地主所修。得胜寨为沙坪杨氏、左氏、曾氏和胡氏地主合修。古建筑保存至今最为完整的当属宁陕老城城隍庙。此庙创建清乾隆五十七年,其后屡加维修加固。城隍始于《易经》“城复于隍”,他是古代神话中守城池的神,后为道教所信奉。据五代时杜忠庭《道门定制》卷二载:城隍管就魂灵,道士给死人建西焦超度,要给城隍打报告,叫城隍谍,城隍同意,才能放亡灵去接受道士的超度。因此城隍大盛,世人皆知,自唐以至明清,遂列入祀典,庙宇遍及全国。宁陕昔日山大人稀,又是通西安的重要关隘,历代皆为匪徒隐身之地,关隘、城池多被袭击,不少生灵惨遭横祸,于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修建城隍庙超度亡灵,保护城内百姓平安。
这处建筑前后贯通,分门楼、客庭、前中后大殿各三间,后有斋房、伙房、会客室各9间,共21间,与门楼遥遥向望的东部有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砖木结构戏楼两间,整个建筑高低配衬,古柏点缀,犹如浓墨淡描的仙山琼图。至今雕塑的花卉殿脊、隔扇内壁、门窗内壁、门窗雕刻的人物、山水、鸟兽仍保留其旧貌,其建筑四面河流环绕,形似一帆船,其东有一石桥与老城相接,庙门有一对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的石狮看守大门,古朴典雅、雄伟壮观,具有一定的考古价值,被列入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城隍庙地处宁陕县城北5公里,坐落在长安河中的沙洲上,远远眺望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帆船,两棵盘龙古松犹像船的桅杆形似张开的“风帆”,潮涨它涨,潮落它落,数百年来,多少次山洪的袭来,却完整无损,因此引出了“金鸭浮舟”的美妙传说。
宏伟的城隍庙,整体建筑纵深172.4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