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宁陕

宁陕修志历程

作者:徐海 来源:档案史志局 发布时间:2012-12-16 13:30 【打印本页】

  一、方志编纂沿革

  1.《宁陕厅志》编纂

  清道光九年(1829)宁陕厅同知林一铭主持编修。林一铭,广东饶平县人,进士,道光八年至道光十五年(即公元1828年-1835年)任宁陕厅同知。林一铭到任伊始,即发现自“嘉庆十一年(1806)因遭战乱,一切有关建置的册籍,受到毁灭性的破坏,百不存一。”林一铭是一位当官为民,为振兴宁陕农业,能为民办事的民上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地方官来说是少见的。古人云:“郡之有志,忧国之有史,所以察民风,验土俗,使前有所稽,后有所见。”正是这种“治郡以志鉴”的思想,促使他下定决心修志,他说:“我奉上级的调派来到这里,早就想到了这一点,也有志于此,但由于个人的闻见有限,知道的不多,为了集思广益,集腋成裘。于是托乡保的绅士广为采访。选择古今有关宁陕的事迹,继而又聘请一批老诚的知识分子从事编辑。”“对于各类资料的整理,该详该略,是广为收入,还是细化为开,我都细心地做了剖析,予以分别处理。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志稿,于是付印以饷读者。”历时半年,《宁陕厅志》于道光九年(1829)纂成。当时太乙书院主讲拔贡生杨墀春在《宁陕厅志》中称赞说:“从春到夏不到半年时间,就把厅志编起了。这种惊人地速度,假使不出于非常熟悉典故,运用自如,有优秀的才华和学识怎么达到,综合事物,记载详细,语言明白而又成为宁陕的一部光辉文献呢?”又说:“我们在参考阅读它的时候,发现他朴实而又完备;既简要而又无所不包;既详细记载了大的方面,而也不疏漏那些极微小的;既是重点突出,而也旁及其它,凡山川、人物以至草木鸟兽。”该志是宁陕唯一的古志,尚存至今。

  2.现代方志编纂

  (一)第一轮修志
  1984年7月24日成立宁陕县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由张光明任主任、主编。全县64个修志单位也分别成立办公室或编写小组。1985年编委会审议通过《宁陕县志》篇目细则。1986年,根据安康地区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对《宁陕县志》篇目细则进行修改,取消篇的层次,增加新的内容,减少总字数,并根据各专业志的具体内容拟定“专业志承包合同书”。由县委副书记廖世勤、副县长王世彦主持召开全县64个专业志单位负责人会议,在会上与各单位签订“专业志承包合同书”。合同对各专业志的编写时间、任务、验收办法做了具体规定。同时,为了调动各修志单位的积极性,由县财政出钱预付了各专业志三分之一的稿酬。各专业志承包后,县人大十届十次常委会作出了“关于齐心协力编写宁陕县志的决议”,县委、县政府办公室联合发出 “关于加快《宁陕县志》专业志编纂工作的通知”,印发到各修志单位,使软任务变成了硬任务。同时,县志办及时召开为期3天的修志人员培训会,培训了一批业务骨干,编印《宁陕县志通讯》(内部刊物)。县志办还经常深入到各个专业志单位督促指导,使各专业县志编写进度、质量有了保证。1987年12月底已有34个专业志完成初稿,1988年6月全部完成《宁陕县志》初稿编写任务,及时送地区审定后,初稿在结构上改节为章、改目为节,删掉“经济综合志”和“地名志”,增加“生物志”和“灾害志”、“经济管理志”,“民政志”和“劳动人事志”合为“民政劳人志”,“财政志”、“税务志”、“金融志”合为“财税金融志”,“司法志”并入“政权志”,“地貌志”改为“自然环境志”,“共产党志”改称“党派群团志”。全志除概述、编后外,共设28个分志、124章、513节,共计131万字。1989年7月送地区方志编委会进行复审,10月报省方志编委会终审。提前一年半完成县志编纂任务,1992年10月由陕西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印制出版精简本新编《宁陕县志》2000本。
  (二)第二轮修志
  2007年初,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陕西省地方志工作12年规划纲要(1999-2010)〉的通知》,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续修地方志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印发〈陕西省第二轮三级志书编纂规划〉的通知》,宁陕县档案史志局启动二轮修志工作,组织人力编写《宁陕县志》(1988-2007年)篇目,起草有关文件。5月16日,县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二轮修志工作,县档案史志局负责人汇报了二轮修志工作有关要求,会议对二轮修志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人员、经费等重大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6月5日,成立宁陕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由县委书记任名誉主任,县长任主任,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政府法律顾问任副主任,委员由14人组成。编委会下设办公室,县档案史志局局长沈兰虎同志任主任,并从县直机关抽调5名具有一定文字功底人员到县志办工作。全县92个修志单位也分别成立“修志工作领导小组”和“编写小组”。县志办结合全县实际制订“续修《宁陕县志》篇目”,篇目经过6次反复讨论修改,在6月12日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上讨论通过,全志设30篇、159章、536节,《实施方案》和篇目以编委会的名义下发到各修志单位。为搞好二轮修志工作,县委、县政府还将修志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县志办创办《宁陕史志通讯》,制订《志书行文规范》、《志书质量控制办法》和《修志目标责任督查办法》,并于10月25日召开续修县志动员培训会议。此后,进入搜集资料和撰写初稿阶段。2008年6月、10月,县志办先后在县检察院、县财政局召开志稿评议会,达到 “以评促写”、“以会代训”的目的,为推动全县修志工作培训修志骨干。县志办加强对全县修志工作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指导,每年组织2-3次集中检查并将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加强内部管理,实行责任编辑分片负责制,各责任编辑经常深入所辖片区督促检查、具体指导,对各单位送来的初稿,各责任编辑严格把关、反复修改,直到合格为止,送主编审核。截止2012年底,全县92个修志单位初稿审核合格的92个,近100万字,收集图片1000余幅,人物184人。现已完成总纂,编纂出《宁陕县志》初稿。

  二、旧志成果

  《宁陕厅志》  清朝道光九年(1829)宁陕厅同知林一铭主持纂修,尚存至今完好。《宁陕厅志》共四卷,约4万字,全属木刻版。林一铭亲手撰写《宁陕厅志》叙。
  卷一  舆地志:含星野、占验、沿革、疆域、形胜、关隘、山、岩、河、峪、沟、坪坝、洞、寨、古蹟、景致、风俗、岁时、物产、灾异、祯祥。
  卷二  建置志:含城廓、宁陕营、江口营、衙署、校场、巡检署、学校、书院、仓庾、义塚、坛壝、祠庙、寺观、津梁、坊表、兵防、塘汛、场市、里甲、地亩、户口、民赋。
  卷三  人物志:含职官、官蹟、武职、选举、揖职、义士、孝子、孝妇、节烈。
  卷四  艺文志:含杂文、论、碑记、诗、鐘铭、逸事。
  林一铭,主持纂修《宁陕厅志》功不可泯。他在《宁陕厅志叙》中写道:“近来人民生活安定,风德宁静已二十多年了,由于宁陕万山重叠、居民星散、交通不畅,文化相当落后,而且居民多是四川、湖南、湖北等省人,流落寄籍于此。因此很少有人知道本地的古迹与旧事”。“治郡以志为鉴”的思想,促使他下决心修志。历时半年,《宁陕厅志》于道光九年(1829)纂成。在今人参考阅读《宁陕厅志》的时候,惊人修志速度令人乍舌。人们誉他为:“集一代智慧的传世之作”,“经世致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都不过分。
  民国三十六年(1947),宁陕县参议会将《宁陕厅志》四卷,采取石印办法翻印成一本合订本,保存至今。

  三、新编志书成果

  1.《宁陕县志》  由宁陕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主编张光明,1992年10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发行,印数2000册,16开精装本,全书130万字,卷首有宁陕县行政区划图及照片46幅。上限追朔到各事物之始,下限迄于1987年底,部分内容延至于1988年。是宁陕县第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记、志、传、表、录、图、照作为表达形式,各体协调、交相辉映、表录齐全。全书不设“编”,前有序、凡例、概述,后有编后记。大事记纵向顺时贯通,勾画宁陕古今脉络,各专业志横向分类排比,囊括宁陕的历史与现状,真实完整地再现宁陕古往今来。全书设《行政建制志》、《自然环境志》、《生物志》、《灾害志》、《地质矿产志》、《人口与计划生育志》、《林业志》、《农牧志》、《水利志》、《工业志》、《交通运输志》、《邮电志》、《城乡建设志》、《商业志》、《粮食志》、《经济管理志》、《财政· 税务  金融志》、《党派群团志》、《政权志》、《军事志》、《教育志》、《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志》、《科技志》、《卫生志》、《民政劳动人志志》、《民俗志》、《方言志》、《人物志》等28部分志。
  《宁陕县志》以最大的篇幅详细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陕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历次政治运动所产生的影响。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变化,记述宁陕自然环境、自然资源、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反映了宁陕山区县的特点。
  《宁陕县志》是盛世修志年代里用新观点、新体制编著的第一部新方志,它以详实的资料记录宁陕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力求所记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达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有机统一。

  2.宁陕县非规划志书统计表

    志 名          编纂单位           主 编   出版时间   出版社或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