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韶华如水,境地变迁。三年过去,来到了那个小镇。夏日,太阳留下最后一抹嫣红,万里无云的天空,蓝蓝的,像一个明净的天湖。大地残留着一些余热,放学铃声敲响,几个妙龄三五成群,拎着泳衣藻花相约而去。
迈过狭窄的阡陌,跳过遭杂的乱石滩,淌过没脚的浅水,20来分钟的跳跃涉水来到了那片属于我们的领地。眼前是那座清逸秀丽的山峰,没有群山的连绵逶迤,它拔地而起少了高山的巍峨险峻,几笼翠竹几棵青松覆盖峭壁,岩缝中那些不知名的树木蓊郁葱茏。山尖密匝匝的树林好像扣在绝壁上的一顶巨大的黑毯帽。山水相依,才是绝妙的境地。据说,这座山的顶部曾经有个直达山底的洞,脸盆那么大,每到月圆之时便会有成群的筷子长的鱼儿一股股的窜上来落下去。当地的人们发现了这个奇异现象,纷纷拿着网兜捞鱼,一拨拨的人络绎不绝,满载而归,鱼儿也源源不断的在那个银色的月夜不断地涌向洞口。天长日久,越来越多的人纷纷来至于此,争抢捞鱼,纠纷矛盾有了,争吵殴打有了,寂静的丛林山顶血流纷争。来年月圆之时,当人们纷纷拿着网兜,篮子,在去的时候,那个脸盆大的洞早已干涸,没有了汩汩冒吞的清泉,更没有了鱼儿的踪迹,有的只是一洞的黄土。人们的贪念,填补了这个鱼洞。于是也就有了,鱼洞子这个地名的由来。
山脚是我们向往的一潭绿水。水温适宜,清澈见底,其实这也是适合鱼儿生存最佳温度。20来米长的河滩,深浅不一。水流聚留在这里,轻盈流畅,恬静温柔,风平浪静,宛如明镜,倒影着山的青翠碧绿。真不忍心打破这面盈盈绿绿的镜面,几个同伴早已迫不及待跳下水去。岸边堆放着绿裙红衫,潭中几只美女鱼。踩着柔软的沙粒,凉意从脚心窜到全身,拍拍前胸后背,水滴与肌肤来个初吻。踩在那些规则大小不一的石子,到了没腰深的水处,伸开双臂,蹬开双腿,遨游在绿水中。每每这个时候,我们几个总要来个比赛,一起从潭的最源头出发,那里水流冲劲较大,潭水不多深,“扑通”我们一起扑到水中,奋力的划开四肢。你追我赶,但是到了潭的中央,没有几个敢用力划行,潭水两人多深,山的映衬潭水深绿,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敢轻易的游过,要不就得绕边游过。到了下游,水流平缓低浅,潭水清澈沙石见底,我们的比赛这里见了分晓;重新回到上游,放松身心没有你追我赶,躺在碧水清流之上,仰望碧空青山,任由水的漂流,耳边是哗哗的水流,轻轻等着双腿,展开双臂,再不能再熟悉的潭中漂游;来到潭的边缘,带着满头的白色泡沫,一头扎进潭的中央,一个迷子起来,抖落满身晶莹的水珠,黝黑的秀发湿漉漉的粘贴再了一起。每每来到潭中,我们总是恋恋不舍,游个10来个回合,把一天的能量消耗,让自己更加苗条健美。在这里自由自在全心释放自己,没有繁重工作压力,没有他们烦心叨扰,没有利益的纷争,我们如同快乐的鱼儿在水中无忧无虑畅游。“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我想庄子说的好,你不是鱼或许永远不知道鱼的快乐。隐隐远望,操场上人影寥落,天色渐渐暗淡,我们恋恋不舍的上岸。
那处依山傍水的绿水,让我们流连。那处“三片肉”的潭水,更是让人不舍。在小镇电站的陡坡下,从学校出5,6分钟,便到了电站的陡坡处,沿着河堤到了这处潭水。这个河滩10来长,岸边巨石嶙峋,那块如削掉一角的竹笋矗立河边,那块石如同太师椅安放潭边,那块圆柱石擎天柱傲立水边,正是有了三块奇特的石,这里有了“三片肉”的由来。三块石如同天然的屏风,阻挡了马路上行人的视线。潭水清澈,深浅不一,砂石铺底,没有了树荫倒影绿暗,少了那些心惊胆战,这里我们肆无忌惮的畅游,沿着石边来潭水源头,伴随着那处白色的水花,滑到潭水下游。这里水清水深又比较便捷,这个时候小镇的人们纷纷都来到潭中,洗去夏日的燥热,享受潭水的清凉,这里没有封建传统男女有别,甚是热闹。
多年之后,辗转到了别处,再也难以找那样一个清爽的夏日,那样的青山,那潭碧水,那样的畅快淋漓;那样的巨石,那潭清水,那样的清爽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