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共筑中国梦”活动
两代人的交通梦
父亲名叫石宗华,他是桥梁木工,修筑西万公路时用箩筐挑着我兄妹俩辗转来到宁陕县。那时我还不到上学年龄。只记得他常常嚷嚷:“抢通白杨岭老子带你逛北京!”“打通月河梁吃罢饺子再上床!”两年后西万公路全线通车,西万路宁陕段133公里大大小小的桥涵木拱架绝大多数都有他的劳作痕迹。路通后,他留在宁陕当了一名养路工,我也上学了。他一辈子也没能到北京,吃饺子也是说说而已,那年月只有过年才能吃到一顿饺子,多数年头吃的还是豆腐包的素饺子。
1968年12月作为“老三届”知识青年我插队落户到了筒车湾镇的长坪村。由于不通公路背化肥、农药、还公购粮都要翻山越岭。从筒车湾到汤坪45华里路程,肩背人扛往返与其间。像我这种劳力,能背120斤。背力这种活也有严格的规矩,上十个人组成一队,领头的称之为“头哨”,在羊肠小道上行走有口诀:“上七(步)下八(步)平十一(步),多走一步是驴日的”,每走上十步就要停歇休息片刻,称之谓“打杵”。就这样三年后我被安排到筒车湾广播放大站开柴油机做发电工,当时农村实行“基本劳力基本工分保基本口粮”,实在抽不出劳力给站上背柴油,我重操旧业背起了背架子每隔十余天给站上背一次油,每次背50加伦两桶连皮也是120斤左右。翻山越岭、汗流浃背时总想:要是通乡公路打通就好了,要么从汤坪到筒车湾的山根打了洞,就是小路也要强得多。几年后汤筒公路全线通车,紧接着蒲河区(现四亩地镇)也通了车。这一时期我被抽调农村工作队,亲自参加了筒五(五龙乡)路通乡公路建设,整天抬石头、放炮都干过了,为了实现乡乡通公路的梦想和愿望,从来不觉得苦与累。
改革开放后,不但乡乡都通了公路,一些村也相继通了村级公路。公路通,百业兴,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改善农村的面貌。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战鼓敲响,全县不但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而且大部分乡级公路铺设了沥青,路面硬化等级提高。
2003年西汉高速公路全线开工建设,2007年全线正式通车。纵贯宁陕县境85公里,加上连接宁陕县城的引线18.9公里,县内长度达到103.9公里。西汉高速公路极大的方便了宁陕6乡1镇广大群众的出行,有效的促进了县城经济的快速发展。宁陕这个生态环境优良,山清水秀休闲度假景色佳的“西安后花园”成为真正的现实。此后,全县通村公路有80%实现了水泥硬化,部分水泥公路已入村到户。
县境周边先后建成“包茂高速”、“西康高速”、“十天高速”等高速公路,呈网状连通宁陕。到2013年宁陕四小时乘车可达四川、湖北省境,二十个小时可达山东或北京。唐代大诗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哀叹,已被现代人民改革开放天堑变通途的丰功伟绩所颠覆,从此画上“休止号”。
如今我已六十周岁了,虽然没有直接参加以现代化机械作业的西汉高速公路建设,但却时刻关注着祖国日益兴旺发达的现代化交通事业。父亲于2005年就去世了,他在病中还想看看高速公路是个什么样子,可惜临终也未能等到高速公路通车的那一天。是我们这代人等来了这一天,而且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2013年退休人员组团到山东旅游,我坐着旅游大巴,在高速公路上快速平稳行进,真感惬意。是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是改革开放之路,圆了两代人的交通梦。
宁陕县退休干部 石河录
二O一三年八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