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依托产业基地优势 推广猪苓栽培技术

作者:县科协 来源:县科协 发布时间:2013-05-21 12:35 【打印本页】

——宁陕县旬阳坝猪苓基地产业发展概述
 

  宁陕县城关镇旬阳坝猪苓半野生科普示范基地始建于2007年9月,几年来,猪苓基地凭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尊重科学,遵循规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基地建设,半野生猪苓生产已经覆盖到全县大部分乡镇及农户,会员数量已增加到150余户,会员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2510元以上,基地固定资产达到1200万元,有力地推进猪苓半野生栽培产业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城关镇大茨沟村民在种植猪苓


  一、抓科技培训普及人工栽培技术
     为了使全镇的农户能迅速掌握猪苓半野生栽培技术,基地自建立以来,坚持把技术培训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2010年,聘请专家顾问9人,培养技术骨干66人,开展培训活动3次,发放了图书资料1700册,受益人次1950人次;2011年,继续聘请专家顾问10人,培养技术骨干73人,开展大型培训活动2次,发放图书资料1700册,受益1950人次。2012年,随着培训工作的不断加强,猪苓栽培户有95%以上都掌握了猪苓半野生栽培技术,逐步提高了猪苓的产量和质量,为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3年,猪苓半野生栽培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全镇现有猪苓半野生栽培户367户,栽培猪苓27万窝,全镇发展猪苓达到了27万窝,预计产值可达到8100万元,获纯利润3500万元。仅此一项,可实现全镇人均增收3800余元。

林下种植的猪苓喜获丰收


  二、抓大户示范探索栽培技术改良
  截至目前,我镇猪苓半野生栽培科普基地,在全县范围内已发展栽培基地6个,栽培户已增加到1900余户。抓基地示范作用,“猪苓半野生栽培科普示范基地”年接待县内外学习参观群众达1万余人次,在栽培技术和生产加工方面给广大猪苓农户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基地多次联系药用植物专家帮助研究猪苓半野生栽培的有性繁殖,缩短生长周期,并大胆尝试了猪苓、天麻、秦党立体混合种植试验,已取得初步成功。在示范基地的带动下,迅速培育了一大批科技示范户,三年来,本镇共培育科技示范户503户,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有力地推动了全镇乃至全县的猪苓半野生栽培技术迅猛发展。
  三、抓协会组织拓宽市场流通网络
  科普基地建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以群众增收为目的综合服务体系,努力加强猪苓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积极拓宽销售市场渠道,多次到外省、市考察市场,及时解决猪苓农户的后顾之忧。基地实行“基地+协会+农户”的联营方式,采取统一订单销售模式,拓宽市场流通网络。
  通过几年的辛勤努力,基地取得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公认。2012年11月5日,被安康市科学技术协会、安康市财政局授予安康市“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先进单位, 2013年5月荣获“昊江水产杯”2012中国合作经济年度成就奖和“中国50佳合作社”荣誉称号,2013年7月29日,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陕西省财政厅授予2013年陕西省“科普惠农富民计划”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