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总体纲领。宁陕作为一个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发展相对滞后的山区县,要实现加快发展、赶超进位,必须牢牢把握全会一系列重大政策机遇,务实进取,锐意创新,抓住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以生态立县为定位,发挥资源优势。限制开发区域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宁陕的定位,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是宁陕最大的优势。把保护生态环境、发挥生态优势作为战略选择,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宁陕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生态环境保持全省领先,生态建设成为全国示范。护林造林、兴水治水,实施好重点林业工程和水利工程,加强森林、水体保护和环境修复,确保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领先,集中饮用水、河流出境、引汉济渭取水地三个水质达标。把循环、集约、环保作为招商引资的先决条件,严格实行环境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上马,坚决淘汰不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产业项目。把发展“飞地经济”作为重要战略机遇,把建设用地需求较大项目飞到县外,坚决杜绝削山建城、填河造地。加强生态环境执法,集中整治重点流域、区域和行业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上法治化轨道。主动适应差别化的考核导向,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评价和单位绩效考核内容。加大生态效益补偿争取力度,提前做好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等准备工作。
以循环发展为方向,激发市场活力。科学的发展是高质量效益的发展,宁陕的科学发展就是循环发展。坚持把提升工业层次作为根本出路,把延伸矿产链条作为突围之举,把壮大非矿工业作为战略选择,构建新型工业体系。按照金融、科技、流通三位一体的思路,把金融支持的功能、科技服务的功能、对接市场的功能向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聚集,增强现代农业园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抓好旅游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体育产业、现代农业以及家庭手工业、庭院经济的深度融合,形成旅游开发复合业态。适应开放型经济新形势,加强与省内外大企业合作,支持以控股、收购、兼并、参股等方式整合现有矿产资源。加强与南水北调受水区、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城市的经济合作,推动农产品深加工、水资源开发、生物医药、服装电子等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产权确权工作,培育农村产权流转市场,引导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向农业园区和商贸服务业配置。抓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契机,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规范审批程序,毫不放松地抓好投资环境治理,打造规范诚信的政策环境、高效务实的服务环境、公正严明的法治环境和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创业热情。
以改善民生为核心,提升保障水平。坚持基本民生全力解决、底线民生兜底保障、热点民生妥善处理原则,抓住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遇,在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上精准发力,把宁陕打造成民生实惠最大受益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巩固15年免费教育等惠民工程,加快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统筹城乡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争取推进城乡低保统筹发展,在社会保险转移接续上争取试点,为人口更大范围流动创造条件。巩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增强基层医技力量机制,健全落实大病保险救助制度,根本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返贫问题。抓住陕南避灾扶贫搬迁机遇,加快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坚持避灾扶贫搬迁、就业支撑、公共服务“三位一体”,实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三规合一”,编制实施县城建设、集镇建设和农村人口居住区调整“三个规划”,抓好县城建设“五个一”工程和美丽乡村创建工程,形成产城一体、宜居宜业的总体格局。健全农村产权有偿退出机制,保护农民土地、山林等合法权益,逐步把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确保农民带土进城、安心定居。
以创新管理为关键,促进安定和谐。创新社会治理,关键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群众思想的新变化,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完善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管理、稳定风险评估、网络舆情应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起一整套衔接紧密、协调配合、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以解决问题和规范秩序为核心,以落实责任和创新机制为根本,依托政府网站搭建信访平台,及时掌握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将涉法涉诉信访导入法治轨道。深入推进法治宁陕建设,以法律规范政府行为,靠法律调处社会矛盾,用法律维护市场秩序。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逐步构建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提升公共管理和综合服务能力。厘清政府和社会事务管理权责,政府加强宏观协调和管理,探索建立公共服务购买机制,鼓励社会组织提供有偿服务,充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以党的建设为动力,凝聚各方力量。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工作进步的根本保证。支持和保障人大、政协依法履行职责,深化党务、政务、村务等各项公开制度,健全政治协商、民主管理和监督制度,积极探索基层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跟进省市深化机构改革步伐,增强基层组织综合服务功能。坚持“五个优先”选人用人标准,规范竞争性选拔干部机制,探索建立一般干部交流机制,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落实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的意见,对干部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从严考核、从严选拔、从严问责,在从严管理中爱护干部、倡树正气。坚持把“连心工程”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抓好“四风”突出问题整改和建章立制,做细做实干部联系帮扶群众长效机制,引入干部选拔任用群众评价机制,树立为民务实清廉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