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梦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梦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梦想是路,引我们走向黎明。诵读着诗人流沙河的句子,我深深地懂得了:确立理想并努力去实现梦想就是青春的责任与担当。
记得3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我和我的同学一样都在不同的城市干起了我们所热爱的新闻传媒工作,不一样的是我带着青春的激情回到了家乡因为我坚信家乡才是我展现梦想的最好的舞台。现在的我,是播音员、又是主持人、 同样也是一名记者,还是文广局的一名文职干部。这样的多重身份让我每天忙碌而又充实。或许在别人看来我是光鲜亮丽的,但光环的背后,甘苦自知。在一个县级台,必须发挥自己所有的能量去转型,从唯一的主持人的变成一专多能的人。因为我深知想成为一名好主持人,前提必须是一个好记者!很多时候早晨采访新闻,中午写稿子,下午配音,录新闻,晚上主持文艺演出,巨大的工作压力让我喘不过气来。烦躁、抱怨、失落、后悔时时侵扰着我的内心。但去年的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现场聆听了一位老师的讲座。他说:“在任何一个国度,新闻人的收入都是中等偏下的,吸引人才投身新闻行业的不是基本工资,而是情感工资、信仰工资和偶尔的卑微的成就感”说这句话的老师名叫白岩松。是的,正是因为我带着这种信仰和情感加入到这个行业的时候已经不只是我曾经的一种梦想,而是一种责任,一种对自己、对工作、对观众、对社会的责任!
说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一位我采访过的农村妇女,她叫陈萍桂,今年56岁,是安康的十大孝子之一。陈萍桂有着不幸的生活经历。刚刚婚的那一年两位亲人接连去世,家里只剩下了年迈的公公与两位智障的哥哥。丈夫常年在外打工,照顾三人的重任全压在她一个人身上。而她说“公公年轻时抗美援朝扛枪打仗,晚年一定要让他幸福”。老人爱整洁、讲卫生,而两个智障的哥哥却很邋遢,她总是每天不停的去收拾被哥哥们弄乱的家,要时刻保持屋里屋外干净利落让公公住的舒心。三十多年来她一直无微不至的照顾,让这位92岁的老人的身体依然硬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月流转,万物更迭,不变的是她坚持了三十年如一日的辛劳与奉献。她的三十年里虽然没有过惊涛骇浪的故事,但却朴实的书写了对责任最伟大的坚持。。
风吹过这片柔情的土地,身处在秦岭山中,还有更多像陈萍桂一样朴实,默默无闻的人,用她们的言行潜移默化的告诉我什么是责任。身处基层,让我更加真切的感受基层群众的心声,扎根基层,让我更加近距离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去传递正能量这才是我做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该有的社会责任。
初春的宁陕依然寒冷,去年四月在宁陕平和梁海拔2000多米的上坡路段我看见一位老人。他弓着背,推着自行车,载着重重的行李,艰难的前行在210过国道上。我便上前采访,这位老人名叫方忠华,今年65岁。独自一人起着自行车从上海出发前往西藏。这当我问他为什么到这个年纪了要选择骑行这么远的路,身体能吃的消么?而他只用了两个字回答我“梦想”。短暂的采访结束之后,看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我的心里有种说不的辛酸,因为我很难想象几千里的路途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仅仅凭着一辆自行车在这几个月里会经历些怎样的困难,之后我便一直默默的在网上关注着他,直到他成功到达目的地后,我才知道他是一个身价过千万的富翁。他的故事让我深知,一个人的梦想是驻扎在内心深处的灵魂,再多的财富也改变不了最初的追求。
每个人都有或卑微而踏实,或遥远而富足的梦,每一天我们用它提醒着自己的存在,拨起生命的下一次脉动。而梦想之于我的意义,不再是喜欢在聚光灯下的璀璨,不是好高骛远喜欢外面的天空,而是踏踏实实本本分分做好现在的每一份的工作。让我用一个新闻工作者该有的社会责任去传递正能量,让每一个人的梦想更加坚定。因为千千万万个中国儿女的梦想汇聚起来,就是整个大中国的梦想。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每个人的中国梦一定会充实,多彩,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