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秦岭深处:今昔对比话交通(公路段 阮世钊)

作者:阮世钊 来源:公路段 发布时间:2014-03-25 09:16 【打印本页】

 公路是一个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发展不仅可以增加地方经济实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城市发展步伐,优化综合运输要求,改善人居环境。而且更加促进了社会文明的传播与进步。西万公路宁陕段从1959年建成到现在,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0多年来210国道宁陕段的发展历程见证了秦岭道班工人的辛酸与快乐。
  万人会战开山劈石秦岭高山变坦途。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座秦岭,阻断了陕南通往省城西安的坦途。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宁陕人民去西安世世代代就靠两条腿、一根扁担进行贸易。为了彻底改变交通落后状况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1957年,国家决定修建西万公路宁陕段。
  这段全长130余公里的高山公路,建设工期为两年。为了保证顺利完成施工任务,当时安康行署确定在农村招收农民青壮年劳动力组成施工队,宁陕工程段上万筑路大军浩浩荡荡开进工地,北从长安交界,南到石泉交界,一场公路建设大会战摆在秦岭大山深处,演绎了一曲宁陕人民在当时极端艰苦条件下战天斗地的赞歌。
  据参加当年修筑公路的老工人回忆,当时最先进的设备就是架子车了,开山放炮全靠人工打炮眼,就连架子车也不能完全满足工地使用,大部分土石渣还要人工用扁担担。挡土墙除沿河用水泥块石浆砌外,其余地段都是毛石干砌。由于当时经济落后大部分涵洞是用人工开凿的石条建成,但工艺很到位,直到现在部分还在使用中。当时所谓的毛路通车后,等级很低,路面凸凹不平,行车艰难。
  1959年江口管理站成立,原来修路表现好的民工被留了下来,成为正式工人,开始从事土路养护,劳动强度非常大,晴天备料,下雨垫路,路面水坑就是要垫的地方和作业目标。一场雨后陡坡路段垫的土基本上被雨水冲刷一空,路面一片狼藉。1962年成立了宁陕公路管理站设在宁陕县城,1976年至1979年铺筑沥青路面,由于资金短缺、投资少,当时的油路面铺筑只有5米宽,两边仍有2米的土路肩,垫路肩成了工作中的主要任务,只有随时垫好路肩,才能有效保护油路边缘整齐完好。
  改革开放前工人生活环境情况。
  1959年被留下的部分正式工人,开始从事土路养护及日常生活的改善工作,修毛路时工人都居住着油毛毡临时工棚,全线通车后,正式工人开始修建道班,全线新修道班20余个,有正式工人200余人,城镇附近的道班用青砖和土坯修建,其余地段的道班房都是土墙,不管是砖房还是土墙虽然修了新的,但是由于人员较多还是不够住,多人住一间宿舍,照明靠煤油灯,就连煤油也要限量供应。一日三餐吃饭情况也很困难,国家将公路养护单位的重体力劳动职工列为特殊行业,每月供应粮食41斤,大部分是粗粮,大米、面粉、食用油、肉类等等都是限量供应。国家供应的粮食不够吃,一部分职工经常要安排种植粮食、蔬菜来添补集体伙食。工人日常养护作业时间是足足8小时以上,上下班全是走路,这样以来上班根据路途远近必须提前走。每天晚上要进行政治学习,每个职工还要对学习情况进行交流发言,学习时间也很长,一般情况不少于3小时,职工每月的工资只有30余元。由于当时的工人家属大部分都在农村,一年夏秋两季还要请假回家支援农业生产。生活环境普遍较差。家属、子女入学、就医就更加困难了。
  改革开放国道升级达标生态靓丽保畅通。
    改革开放后,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国、省道干线公路开始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其主要表现在:公路建设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得到了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要想富、先修路”公路建设的重要性逐步被全社会所认识,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开展全市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自80年代起,我段的养管路段路面等级逐步提高,特别是到1998年后每年对公路有计划的进行达标改善,对涵洞、水沟不同程度地进行改造,由于应对城镇复杂的通行环境,将县城、乡镇过境路段建成了水泥路,使其延长它的使用寿命。对210国道宁陕段相继建成了“文明样板路、示范路”2004年全国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在宁陕段试点并拉开帷幕,公路绿化全线建设。现在的210国道已经达到了标准的三级公路要求,附属设施同步达标,绿化靓丽,生态公路名符其实。
  宁陕段职工从生活环境及生产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职工的工资翻了百余倍,全段的道班房粉刷、装修一新,成为沿途一道靓丽的风景,职工们睡的是席梦思,每个人有一套简单的家具,全部都用上了高压电、自来水、各班配备的有洗衣机、有线电视、消毒柜、部分职工还用上了电脑,做饭用的是电饭煲,电炒锅。特别是夏天下班后能洗上热水澡。文体活动设施定期配发,给每个道班建成了职工书屋,丰富职工业余生活,今昔对比职工的劳动强度大大减少。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体现人性化的管理,段上还为有摩托车、手续齐全的职工适当发放燃油补助,做到了个人、单位同时受益的双重效果。由于公路达标宁陕境内的国道全程仅需两个多小时,道班职工除值班的外双休日都能和家人团聚。
  今天宁陕公路交通事业发展日新月异,当我们行走在210国道的时候,感受到的是当年万人会战秦岭大山的无私奉献和不怕艰辛的气概,许多同志为了修通这条当年关系到陕南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西万线英勇牺牲了,他们长眠在秦岭的大山深处。让我们对这些因路逝去生命的同志表示深深的敬仰!
  今天我们回忆秦岭210国道宁陕公路发展的艰辛历程,我们或许难以复原当年那些常年奋战在宁陕段老职工们的艰难岁月。虽然时代不同了,科技进步了,但是,老一代宁陕公路人的那种艰苦奋斗精神却永远值得发扬光大。
  宁陕公路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激励教育现代年轻养路职工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将会对宁陕公路事业的发展加油鼓劲,助推前行。
    见证西万线秦岭公路建设的发展,我们同时为守护在210国道上宁陕公路养护职工的默默奉献感到欣慰,对这条公路沧海桑田的发展变化感到无比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