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将建设主体功能区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共同构成我国区域发展的完整战略。2010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对未来五年我国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任务作了具体部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对全国主体功能区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十八届三中全会这一论述,更加彰显了党中央科学发展的决心和线路图。
陕西省政府2013年3月13日印发《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推全省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行布局,《规划》是我省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规划》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对我县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历史性的影响。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发展格局。
宁陕作为贫困地区,要实现“生态立县、旅游富民、文化兴县”的发展目标,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有关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精神,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规划》要求,通过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根据宁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区域内的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和城镇化格局,控制开发强度,加快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一、推进宁陕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
1、有利于促进区域的合理分工与协调发展。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赋予其不同的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各区域的发展方向。这将有利于优化资源空间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宁陕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结构和合理的区域分工格局,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有利于促进宁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有利于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政府对各地区分类指导与调控。
从科学发展和适宜性评价的角度,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与政绩考核,有利于贯彻"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思想,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对不同类型的区域实行分类管理与调控,可以避免过去宏观调控中长期存在的"一刀切"现象。
4、有利于宁陕实现林业资源生态补偿制度。
宁陕是陕西林业大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和“引汉济渭”两大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的“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要求,推进宁陕主体功能区建设,对宁陕争取建设资金将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宁陕在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定位
宁陕县在国家和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均被列入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属于国家、省层面生态功能区中的秦巴山地生物多样性功能区。
宁陕是人口小县,林业大县,在全省生态环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秦岭腹地,是陕南和关中最重要的气候和水源涵养区,可以说是陕西的“绿肺和源泉”。担负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两大国家级调水任务。毫不夸张地说,宁陕的主体功能区建设在国家尤其是陕西关中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突出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基于这样的国土空间功能定位,宁陕各级政府有责任为首都和西安地区广大民众提供优良的生态产品,新的发展模式对宁陕是前所未有的,意味着需要忍受阵痛。
三、宁陕在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主要任务
1、规划主要的任务。
秦巴山地生物多样性功能区的主体功能是维护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提供生态产品。
2、保护和发展方向。
加强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长防林建设,开展小流域治理,防止水土流失,促进植被恢复,维护生态系统。严禁毁林开荒、滥采、滥捕、滥伐等行为,保护生态系统与重要物种栖息地;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力度,减少农村面源污染,确保主要河流水质保持在II类以上。
四、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政策影响
1、财政政策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转移支付制度,合理确定转移支付系数,加大对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的转移支付力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逐步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支持力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各级财政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力度。在定范围、定面积、定功能的基础上定经费,并分清省、市、县各自的财政责任。
我县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陕西天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2处(陕西皇冠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陕西平河梁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陕西天华山国家森林公园、陕西上坝河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1处(陕西省宁东森林公园)。
这项政策意味着我县在获得国家和省财政支持的将会大大加强,也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带动三产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一定的财政支持基础。但我县以采矿业为主的工业发展严格限制,严重影响经济总量的增加,但对农民收入影响不大。
2、投资政策
——按照主体功能区安排的政府预算内投资,主要用于支持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的发展,包括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公共服务建设、生态移民、促进就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支持适宜产业发展等。
这项政策有利于改善我县薄弱的农业基础条件,发展特色农业,增强农民发展种养业的信心,增加收入。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按照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投资。对限制开发区域,主要鼓励民间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等。
这项政策将对宁陕招商引资产生重要的影响,对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破坏作用的项目,将会因此而受到限制或者拒绝。同时因为国家鼓励民间投资政策,将有利于城乡居民自主创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3、产业政策
——建立市场退出制度,对限制开发区域不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现有产业,要通过设备折旧补贴、设备贷款担保、迁移补贴等手段,促进产业跨区域转移或关闭。
——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要与本地区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相挂钩。
——妥善处理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内农牧地的产权关系,引导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人口逐步转移。
这项政策要求进行对县域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这将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但是阵痛之后,产业结构将发挥新的活力。
4、土地政策
——按照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实行差别化土地政策,科学确定各类用地规模。严格控制工业用地,适度增加城市居住用地,逐步减少农村居住用地。
——适度扩大重点开发区域建设用地规模,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引导产业集中布局、集群发展。严格控制农产品主产区建设用地规模,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并标注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禁止改变基本农田的用途和地块位置。严禁改变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用地用途,严禁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土地的开发建设。
——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要与本地区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相挂钩。
——妥善处理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内农牧地的产权关系,引导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人口逐步转移。
这项政策限制了我县以采矿业为主的工业发展和现有的食用菌生产模式。
5、农业政策
——逐步完善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政策,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并重点向农产品主产区倾斜。
——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引导耕地等农业生产要素向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机合作社等集聚,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健全农业补贴制度,规范程序,完善办法,特别要支持增产增收,落实并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做好农民种粮补贴工作。
这项政策有利于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规范农户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转移性、财产性和家庭经营性收入收入。
6、人口政策
——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要实施积极的人口迁出政策。切